脑瘫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脑瘫的早期症状主要有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反射异常、原始反射残留以及视听感知障碍。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指胎儿或婴幼儿期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识别对干预至关重要。
患儿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如换尿布时双腿难以分开;肌张力降低则呈现肢体松软、头部控制差。这些症状可能与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伤有关,需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必要时联合巴氯芬片等药物缓解痉挛。
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抬头、翻身、独坐等里程碑明显延迟。例如4个月仍不能抬头,8个月无法独坐。这种迟缓常由大脑运动皮层或小脑发育异常导致,需通过物理治疗如Bobath疗法促进神经代偿,家长需定期记录发育进度。
患儿可能出现非对称性颈紧张反射残留,表现为头部转向一侧时,同侧肢体伸展、对侧屈曲。或出现持续性拥抱反射,影响平衡能力建立。此类原始反射未及时消退与脑干功能异常相关,需通过Vojta疗法诱导正确运动模式。
正常儿童6个月后消失的抓握反射、踏步反射等持续存在。如触碰掌心时长时间紧握不放,或扶立时双脚交叉迈步。这些现象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不足,需通过作业治疗抑制异常反射,家长需避免过度刺激患儿手掌。
部分患儿伴随眼球震颤、追视困难,或对声响反应迟钝。这与脑损伤累及视听觉通路有关,需进行视觉追踪训练、听觉统合治疗。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对玩具声、人脸的反应灵敏度,早期发现可改善预后。
家长发现上述任一症状应及时到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通过GMs全身运动评估、MRI等明确诊断。日常护理中应避免强行矫正姿势,采用分段喂养预防呛咳,定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康复治疗需坚持3-5年,结合水疗、马术治疗等多模态干预可显著改善功能。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