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荨麻疹怎么回事

幼儿荨麻疹可能由食物过敏、感染、物理刺激、药物反应、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外用止痒剂、回避过敏原、冷敷、就医评估等方式治疗。
幼儿进食牛奶、鸡蛋、鱼虾等易致敏食物后,机体释放组胺导致皮肤出现风团样皮疹,常伴有瘙痒。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帮助识别过敏原,回避可疑食物后症状多可缓解。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或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可能诱发免疫反应,表现为全身散在红色风团。幼儿可能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家长监测体温,保持皮肤清洁,感染控制后荨麻疹通常自行消退。若持续不缓解需就医排查链球菌感染等病因。
冷热变化、摩擦压迫等物理因素可直接刺激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表现为受刺激部位出现条索状隆起,瘙痒明显但消退较快。家长应避免幼儿接触过冷过热环境,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局部冷敷可缓解症状,一般无须特殊用药。
青霉素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可能引起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皮疹多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严重时可伴有面部肿胀或呼吸困难。家长发现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携带药品包装就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进行抗过敏治疗。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与体内功能性抗体攻击肥大细胞有关,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幼儿可能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此类情况需儿科或免疫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或免疫调节治疗,如口服孟鲁司特钠颗粒辅助控制症状。
幼儿荨麻疹发作期间,家长应修剪孩子指甲避免抓伤,穿着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室温保持在22-26℃为宜。记录皮疹出现时间、形态变化及可能诱因,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慢性荨麻疹患儿可每日拍照记录皮损情况,就诊时提供完整病史。若出现眼睑肿胀、声嘶、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日常饮食注意均衡营养,逐步引入新食物时观察三天无反应再增量,避免已知过敏原的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