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的原因

传染科编辑 医普小新
0次浏览

关键词: #败血症

急性败血症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创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急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反应,通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急性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血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是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细菌释放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

2、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可能导致病毒血症,严重时可发展为败血症。病毒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通常起病急骤,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奥司他韦胶囊、更昔洛韦注射液等,同时需加强支持治疗。

3、真菌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常见致病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风险较高。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

4、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败血症。这类患者感染后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治疗需在控制感染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可使用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

5、创伤或手术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或大型手术后,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病原体容易侵入血液循环。开放性骨折、腹腔手术等感染风险更高。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等可降低败血症发生概率。

预防急性败血症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及时处理感染病灶。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寒战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完善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多饮水促进毒素排出。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疗程。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