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肾衰竭

中医治疗肾衰竭需结合辨证施治,主要方法有中药汤剂调理、针灸疗法、艾灸温补、饮食调养及气功导引。肾衰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需根据脾肾阳虚、气阴两虚、浊毒内蕴等不同证型选择治疗方案。
针对脾肾阳虚证常用真武汤加减,含附子、茯苓等温阳利水;气阴两虚证选用参芪地黄汤,含人参、黄芪等益气养阴;浊毒内蕴证使用黄连温胆汤,含黄连、半夏等化浊解毒。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调整组方,避免自行用药。典型症状可见水肿、乏力、恶心等,多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
选取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毫针刺激调节肾经气血。实证采用泻法缓解浊毒滞留,虚证用补法改善脾肾功能。常配合电针增强刺激,对改善肾功能指标和尿量有一定帮助,但需配合血液净化等西医治疗。
对阳虚水泛型患者,用艾条悬灸神阙、命门等穴位,通过热力渗透温补肾阳。每次灸治15分钟,可改善畏寒肢冷症状。注意皮肤耐受度,糖尿病患者慎防烫伤。研究表明艾灸可能通过调节TGF-β1延缓肾纤维化。
采用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阳虚者食用羊肉粥温补,阴虚者用山药枸杞粥滋阴。严格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菌菇,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配合黄芪、玉米须等药膳利水消肿,但需监测血钾水平。
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或六字诀"吹"字功,通过呼吸吐纳与肢体导引改善肾区血液循环。每日练习20分钟,需避免过度疲劳。对代偿期患者可能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中医治疗需全程配合西医规范诊疗,定期监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急性进展期应优先采用血液透析等现代医学手段,稳定期可辅以中医调理。患者须严格限制水分摄入,每日称重控制液体平衡,避免高嘌呤饮食。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或心衰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不可单纯依赖中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