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手术是什么

心血管内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0次浏览

关键词: #手术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封堵心脏房间隔缺损的微创治疗方法,主要有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等方式。

1、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临床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医生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心脏,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闭合缺损。该方法适用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且缺损边缘有足够组织的患者。封堵器由镍钛合金骨架和聚酯纤维膜构成,植入后可促进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永久性闭合。术后可能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并发症,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

2、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

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主要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需建立心房水平分流的患者。通过球囊导管扩张房间隔制造人工缺口,改善血流动力学。该技术常见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紫绀型先心病的新生儿期姑息治疗。操作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可能并发心律失常心脏穿孔等风险。术后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循环状态。

3、三维导航引导介入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提供立体心脏模型,辅助精准定位缺损位置。该技术特别适用于特殊解剖位置或多发缺损的病例,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医生通过磁导航或机械臂操控导管,结合实时超声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但设备要求较高,目前仅在部分大型医疗中心开展。

4、杂交手术

杂交手术联合介入技术与小切口外科手术,适用于边缘不足或特殊形态的缺损。在杂交手术室中,心外科医生通过胸壁微小切口直接观察心脏,同时介入医师操作导管协同完成治疗。该方法能处理常规介入难以解决的病例,但需要多学科团队密切配合。

5、生物可吸收封堵器

生物可吸收封堵器是近年研发的新型器械,由聚乳酸等材料制成,植入后2-3年内逐渐降解。其优势在于避免金属永久留存体内,尤其适合儿童患者。但目前临床数据有限,主要应用于小型中央型缺损。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组织修复情况及潜在降解产物影响。

房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1-3个月,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定期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效果,关注有无新发心律失常。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出现发热或胸闷症状需及时就医。日常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控制钠盐摄入量,有助于心脏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内避免接种活疫苗,疫苗接种前需咨询心内科医生。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