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人群主要有1-7岁儿童、托幼机构或学校集体生活的儿童、免疫力低下儿童、卫生习惯不良儿童以及夏秋季节暴露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较强传染性。
1-7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肠道病毒抵抗力较弱。该年龄段儿童活动范围扩大但卫生意识不足,容易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感染。发病时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拒食,咽部可见灰白色疱疹。家长需注意患儿口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缓解疼痛。
托幼机构或学校儿童因密切接触易发生交叉感染。病毒可通过飞沫、粪便、疱疹液等途径传播,在封闭环境中扩散速度快。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应立即隔离,对教室、玩具等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长需每日检查儿童口腔和体温变化。
营养不良、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更易感染。这类患儿病情可能较重,疱疹数量多且伴有持续高热,需密切监测是否出现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建议家长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饭前便后不洗手、啃咬玩具或手指的儿童感染风险显著增高。肠道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家长需培养儿童正确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至少20秒。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阳光暴晒消毒。
该病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发病率明显上升,与病毒在湿热环境中更易存活有关。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可佩戴医用口罩。若接触过确诊患儿,家长可给儿童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
预防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对儿童常用物品进行消毒。饮食上可准备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泥,避免辛辣刺激加重咽痛。患儿使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衣物床单用60℃以上热水浸泡。疾病流行期间可服用板蓝根颗粒等中成药预防,但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