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手足口疫苗不良反应

接种手足口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食欲减退等轻微不良反应,通常1-3天可自行缓解。手足口疫苗主要用于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后不良反应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一过性发热、皮疹、腹泻、嗜睡等。
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或触痛,属于疫苗刺激局部组织的正常免疫反应。可用干净毛巾冷敷缓解,避免抓挠或热敷。若红肿范围超过5厘米或持续3天未消退,建议就医评估。
部分儿童接种后6-24小时可能出现体温37.5-38.5摄氏度的低热,通常持续1-2天。可适量增加饮水,保持环境通风。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寒战,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感染。
少数接种者可能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有关。皮疹一般不伴瘙痒,2-3天可自行消退。若皮疹融合成片或出现水疱,需警惕过敏反应。
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可能导致轻微腹泻,每日排便次数不超过3次且无黏液血便。建议暂时避免生冷食物,补充口服补液盐。若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精神萎靡,应立即就医。
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造成短暂乏力、嗜睡,属于机体能量向免疫系统调配的生理现象。保证充足休息即可恢复,若持续昏睡或意识模糊需紧急送医。
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以监测急性过敏反应。日常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严重反应,家长需立即携带疫苗说明书前往医院。手足口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5%,其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效益远高于风险,建议适龄儿童按计划完成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