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传染源不包括

儿科编辑 医普小新
0次浏览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手足口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不包括健康成年人、无临床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已产生抗体的康复者、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环境污染物。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密切接触患者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污染的物品。

1、健康成年人:

健康成年人免疫系统发育完善,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不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这类人群虽可能携带病毒,但病毒载量低且排毒时间短,不具备持续传播能力。

2、无症状携带者:

部分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仅表现为轻微咽痛或低热,未出现典型手足臀部疱疹。这类隐性感染者粪便中病毒载量较临床患者低80%-90%,排毒周期通常不超过2周,传播风险显著低于典型病例。

3、抗体阳性康复者:

患者在发病后2-3周体内会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此时粪便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率可达95%以上。康复者血清IgG抗体可持续存在数年,在此期间接触病毒不会造成重复感染或传播。

4、非人灵长类动物:

虽然部分灵长类动物可实验性感染肠道病毒,但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猴、猩猩等动物作为自然宿主传播手足口病的证据。该病毒在人与动物间不存在交叉传播链。

5、环境污染物:

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受温湿度影响显著,20℃干燥环境下存活不超过2小时。玩具、餐具等物体表面附着的病毒经常规清洁消毒即可灭活,不具备持续传播的生物学条件。

预防手足口病需重点管理现症患者,发病首周传染性最强,应实施隔离措施直至热退后3天。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患儿分泌物污染物品。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建议适龄儿童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该疫苗对重症保护率达95%以上。日常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增强黏膜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升抵抗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