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尿少的原因有哪些
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膜性肾病尿少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肾小管功能受损、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肾病,尿少是其常见症状之一。

膜性肾病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过屏障受损,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液生成减少。患者可能出现水肿、血压升高,需限制钠盐摄入并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呋塞米片、黄葵胶囊等药物控制病情。
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后,体内水钠排泄障碍,引发水钠潴留,进一步抑制尿液生成。患者常见下肢水肿、体重增加,需监测每日尿量,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托拉塞米注射液、螺内酯片等利尿剂。
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导致尿量减少。建议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并遵医嘱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

长期蛋白尿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尿液浓缩稀释功能。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与日间尿少交替现象,需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可遵医嘱应用金水宝胶囊保护肾功能。
部分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可能引起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脏血流供应。使用此类药物期间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调整为他克莫司胶囊等替代方案。

膜性肾病患者应每日记录尿量及体重变化,控制每日饮水量在1000-1500毫升,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若尿量持续少于400毫升/天或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需立即就医评估是否进展为急性肾损伤。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肾脏超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