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新生儿听力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育儿指南编辑
医心科普
育儿指南编辑
医心科普
保护新生儿听力需注意避免噪音暴露、正确清洁耳部、预防感染、监测听力发育、谨慎用药等事项。新生儿听力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不当护理可能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伤。

新生儿听觉器官对高分贝声音敏感,持续暴露在超过60分贝的环境中可能损伤耳蜗毛细胞。家庭需远离鞭炮、音响等强声源,婴儿房内保持40分贝以下。若需使用发声玩具,选择音量可调节且不超过50分贝的产品,播放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仅需用湿润棉球擦拭耳廓及外耳道口,禁止使用棉签深入耳道。耳垢具有自洁功能,过度清理可能将污垢推入深处或划伤鼓膜。若发现黄色油性分泌物或异味,可能为外耳道炎,需就医处理而非自行掏挖。
哺乳时保持头高位避免呛奶致中耳炎,洗澡时用手指轻压耳廓防止进水。呼吸道感染易引发急性中耳炎,表现为抓耳哭闹、发热,需及时治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细菌性中耳炎概率。

出生后完成听力筛查,后续关注惊跳反射、声源寻找等反应。3个月大时应能转向声源,6个月可发出咿呀声。若对突发声响无反应或语言发育迟缓,需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排除感音神经性耳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注射液、链霉素粉针剂具有耳毒性,新生儿禁用。必须使用时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出现听觉过敏立即停药。母亲哺乳期也应避免使用呋塞米片等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听力的药物。

日常需保持新生儿睡眠环境安静,避免突然的尖锐声响。定期进行儿童保健听力评估,发现异常及时转诊耳鼻喉科。注意观察耳部形态,先天性耳廓畸形可能伴随听力障碍。母乳喂养可降低中耳炎风险,喂奶后竖抱拍嗝防止反流。冬季外出佩戴保暖耳罩,但不宜过紧压迫耳部。若家族有耳聋病史,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明确遗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