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预防
血液内科编辑
医点就懂
血液内科编辑
医点就懂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由化学毒物接触、电离辐射、病毒感染、药物因素、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避免危险因素、定期体检、规范用药、接种疫苗、加强防护等方式预防。

长期接触苯类化合物、杀虫剂等化学毒物会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职业暴露人群需穿戴防护装备,居家避免使用含苯日用品。若出现乏力、皮肤瘀斑等症状应及时检查血常规。
大剂量X射线或核辐射可直接破坏骨髓微环境。放射工作者应严格遵循防护规程,普通人群减少不必要的医学影像检查。辐射暴露后需监测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
EB病毒、肝炎病毒等可能通过免疫机制诱发骨髓衰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高危人群可接种乙肝疫苗。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血象。

氯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可能引起特异性骨髓抑制。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血常规,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出现粒细胞减少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自身抗体攻击造血干细胞会导致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自身免疫病史者需控制原发病,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免疫紊乱的环境因素。确诊后可采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软胶囊治疗。

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适量补充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注意保暖防止感染。高危职业人群应做好职业防护并定期进行血常规和骨髓检查。出现持续乏力、出血倾向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