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血小板抗体检测等方式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片状瘀斑是常见表现,多分布于四肢远端和受压部位。口腔黏膜可见血疱或出血点,可能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轻微外伤后易出现瘀斑,按压不褪色。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观察出血范围是否扩大。
自发性鼻出血多从前鼻孔渗出,出血量可多可少。牙龈出血常在刷牙或进食时诱发,可能伴有口腔血腥味。这些症状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日常可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用力擤鼻,出血时可用无菌棉球局部压迫。
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女性可能有月经量增多。极少数情况下发生颅内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可能与血小板计数极低有关。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出血时间延长。骨髓穿刺可见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可辅助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需排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需与过敏性紫癜鉴别,后者多伴有关节肿痛和腹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会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和神经精神症状。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常有脾脏肿大。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口腔黏膜。注意休息,防止跌倒碰撞,观察大小便颜色变化。女性患者月经期需记录出血量。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糖皮质激素剂量。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