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牙周炎
              口腔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口腔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牙周炎可通过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牙周探诊、微生物检测、血液检查等方式诊断。牙周炎通常由菌斑堆积、牙结石刺激、咬合创伤、内分泌失调、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牙龈颜色、形态及出血情况,牙龈红肿、退缩或呈暗红色可能提示牙周炎。结合探针触碰牙龈边缘,若存在溢脓或明显疼痛,需进一步排查。检查牙齿松动度时,使用镊子轻摇牙齿,二度以上松动具有诊断意义。
根尖片或全景片可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水平型骨吸收达根长三分之一以上可确诊。锥形束CT能三维评估骨缺损形态,对复杂病例可明确骨下袋深度。影像学还能发现根分叉病变、根面龋等伴发问题。
使用标准牙周探针测量龈沟深度,探诊深度超过3毫米且伴出血即为牙周袋。记录全口牙六个位点的探诊值,绘制牙周图表。探诊时需注意附着丧失量,这是判断疾病进展的核心指标。

通过PCR或DNA探针检测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等致病微生物。细菌培养可明确优势菌种及药物敏感性,对顽固性牙周炎具有指导意义。该检查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
血常规可发现慢性炎症相关的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检测反映全身炎症状态。血糖检测排除糖尿病相关牙周病,血清钙磷检查评估骨质代谢情况。对于青少年牙周炎患者需补充遗传基因检测。

确诊后需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3-6个月进行专业洁治。避免吸烟及高糖饮食,控制全身性疾病。牙龈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含氯己定漱口水能辅助抑制菌斑。出现牙齿移位或咀嚼无力时需立即复诊,中重度病例可能需进行翻瓣手术或引导性组织再生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