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避免肺结核的感染
传染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传染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避免肺结核感染主要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自身免疫力等方式实现。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确诊后应尽早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药物,治疗期间佩戴口罩并避免近距离交谈。患者居住环境需保持通风,痰液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必要时预防性用药。
在医疗机构或人群密集场所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与可疑症状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在密闭空间的停留时间。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紫外线消毒,注意咳嗽礼仪,用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用餐具、寝具等个人物品。
接种卡介苗可降低儿童重症结核病概率。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饮食需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补充维生素A、D丰富的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HIV感染者应坚持抗病毒治疗。

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呼吸道防护措施,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矽肺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应每半年筛查结核感染。监狱、养老院等集体机构需建立结核病监测制度,对新入人员实施胸片检查。流动人口聚居区要重点开展结核病防治宣教。
居住场所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紫外线照射可有效杀灭空气中结核杆菌,医疗机构可采用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空调系统需定期清洗消毒,集中通风场所可安装高效空气过滤器。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40%-60%。

预防肺结核需建立多维度防护体系。普通人群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及时就医排查。家庭成员确诊后,其他成员需配合疾控部门完成接触者筛查。社会层面需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普及,消除对患者的歧视,共同营造有利于结核病控制的公共卫生环境。日常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