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疾病的误区是什么
传染科编辑
医心科普
传染科编辑
医心科普
肺结核常见的误区主要有将肺结核误认为普通感冒、认为接种卡介苗后终身免疫、误信偏方延误治疗、忽视接触者筛查、过度恐惧传染性等。这些错误认知可能导致诊断延误、治疗不规范或社会歧视。

肺结核早期咳嗽、低热等症状与感冒相似,部分患者自行服用感冒药掩盖病情。肺结核咳嗽多持续2周以上,常伴午后潮热、夜间盗汗等特征性表现。痰涂片抗酸染色和胸部X线检查是重要鉴别手段。
卡介苗仅对儿童重症结核有较好保护作用,成人保护率有限。疫苗抗体水平随时间下降,密切接触结核患者仍需防护。免疫功能低下者即使接种过疫苗仍易感染。
部分患者尝试大蒜、中药偏方替代正规抗结核治疗,导致耐药性产生。规范治疗需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药物,疗程通常6-9个月。中断治疗易引起复发。

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中约30%可能出现潜伏感染。未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筛查,可能遗漏潜在感染者。学生、医护人员等集体生活人群更需定期筛查。
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规范治疗2-4周后传染性大幅降低。日常接触如共餐、握手不会传播。合理佩戴口罩、保持通风即可有效预防,无须过度隔离患者。

肺结核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补充维生素A/D增强免疫力。治疗期间避免吸烟饮酒,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接触者出现持续咳嗽、体重下降需及时结核病专科就诊。完成全程治疗的患者传染性低,社会应消除歧视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