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管状腺瘤是什么病

肠道管状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良性肿瘤,属于腺瘤性息肉的一种类型,主要由肠黏膜腺体异常增生形成,存在一定癌变风险。
肠道管状腺瘤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内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或分叶状,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组织学表现为腺管结构排列密集,上皮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根据异型增生程度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后者癌变概率相对较高。
该病发生与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炎症刺激等多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存在APC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长期肠道菌群失衡、胆汁酸代谢异常可能促进腺瘤形成。年龄增长是明确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较大腺瘤可能出现便血、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等表现。位于直肠的腺瘤可能伴随里急后重感。极少数患者因腺瘤体积过大导致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急症症状。
结肠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直观观察病灶并取活检。影像学检查中,CT结肠成像能显示较大腺瘤的形态特征。粪便潜血试验可作为初筛手段,但对小腺瘤敏感性有限。病理检查需明确腺瘤类型、异型增生程度及是否伴癌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腺瘤。较大病灶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疑似癌变者,应扩大切除范围并密切随访。术后需定期复查结肠镜,建议1-3年重复检查以防复发。
日常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25-30克,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排便异常或腹部不适时应及时就诊复查,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接受结直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