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交换的疾病传播

体液交换可能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淋病等。这些疾病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接触传播,预防需避免高危行为并采取防护措施。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或共用注射器等方式传播。病毒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能出现持续发热、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确诊需进行HIV抗体检测,治疗需长期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依非韦伦片等。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诊断需检测乙肝五项指标,治疗药物包括恩替卡韦分散片、替诺福韦酯片等抗病毒药物。接种乙肝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癌。诊断依靠HCV抗体和RNA检测,治疗可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直接抗病毒药物。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通过性接触传播。一期表现为硬下疳,二期可出现全身皮疹,三期可累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诊断需进行血清学检测,治疗首选青霉素如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常见尿道炎症状,女性可能无症状或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治疗可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盆腔炎和不孕。
预防体液传播疾病需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进行暴露后预防。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所有育龄人群建议进行相关传染病筛查。保持单一性伴侣关系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