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尿道炎是如何引起的
泌尿外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泌尿外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滴虫性尿道炎通常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可能通过性接触、间接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滴虫性尿道炎主要与不洁性行为、共用卫生用品、免疫力低下、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尿道瘙痒、排尿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无保护性接触是滴虫性尿道炎的主要传播途径。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行为直接侵入尿道黏膜,导致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尿道口红肿、晨起分泌物结痂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替硝唑栓等药物,性伴侣应同步治疗以避免交叉感染。
接触被滴虫污染的浴巾、坐便器等物品可能引发间接感染。滴虫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时病原体可能经尿道口侵入。日常需做好个人用品消毒,避免与他人混用毛巾等物品。确诊后可使用奥硝唑胶囊配合外用洗剂治疗。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尿道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更易发生滴虫定植。这类患者常合并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症状。除规范使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外,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

尿道狭窄、膀胱憩室等解剖异常可能导致尿液滞留,创造适合滴虫繁殖的环境。此类患者可能伴有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表现。治疗需结合尿道扩张等物理干预,并配合使用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
滴虫常与细菌性阴道病、淋病等混合感染,加重尿道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分泌物呈黄绿色、有腐臭味等。需通过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联合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预防滴虫性尿道炎需注意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公共坐便器时直接接触座圈。治疗期间应禁止性行为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内裤需每日煮沸消毒。饮食上建议多饮水促进排尿冲刷尿道,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若出现发热、腰酸痛等全身症状,提示感染扩散可能,须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