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应如何治疗

外耳道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止痛药物、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过敏反应、耳道损伤、耳道异物等原因引起。
外耳道炎患者需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潮湿环境会加重炎症,游泳后应及时用干净毛巾擦干外耳道。不要用棉签过度清洁耳道,以免损伤皮肤屏障。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减轻瘙痒和疼痛症状,促进炎症消退。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可用于细菌性外耳道炎。使用前需清洁耳道分泌物,将药物滴入耳道后保持侧卧姿势数分钟。抗生素滴耳液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效。真菌性外耳道炎需使用克霉唑滴耳液等抗真菌药物。
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适用于严重感染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口服抗生素需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可与食物同服减轻反应。伴有发热或淋巴结肿大时提示感染扩散,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可缓解耳痛和头痛。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但需注意药物禁忌症和相互作用。儿童患者应使用儿童专用剂型如布洛芬混悬滴剂。耳痛伴随听力下降或眩晕时,可能提示中耳受累,需进一步检查。
外耳道脓肿形成时需行切开引流术,清除脓液并放置引流条。严重外耳道狭窄可能需行耳道成形术。术后需定期换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术后愈合较慢,需密切观察。手术干预能有效解除耳道阻塞,促进药物渗透。
外耳道炎患者应避免掏耳、佩戴入耳式耳机等行为,减少耳道刺激。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食物和酒精摄入。急性期可局部热敷缓解疼痛,但温度不宜超过40℃。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发热、面瘫等表现时,需排除恶性外耳道炎可能。定期复查听力可评估治疗效果,慢性外耳道炎患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