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炎都有什么症状

小肠炎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体重下降等。小肠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隐痛、水样便或黏液便、食欲减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小肠炎患者常出现脐周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进食后可能加重。腹痛可能与肠黏膜炎症刺激神经、肠蠕动异常有关。感染性小肠炎腹痛多伴随腹泻,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肠炎可能出现固定部位压痛。急性期需禁食并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消旋山莨菪碱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水样或含未消化食物残渣,严重时可见黏液或血丝。轮状病毒感染常见蛋花汤样便,细菌性肠炎多伴恶臭。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必要时使用洛哌丁胺胶囊控制腹泻频次,但血便或高热时禁用止泻药。
炎症刺激肠黏膜或肠梗阻时可引发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含胆汁提示十二指肠受累。儿童患者更易出现喷射性呕吐。可短期使用多潘立酮片改善症状,反复呕吐需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并排查肠套叠等并发症。
细菌或病毒感染常引起38-39℃中低热,伤寒杆菌感染可能出现稽留热。发热期间应监测体温变化,物理降温无效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但需排除肠穿孔等急腹症后方可用药。长期低热需警惕结核性肠炎。
慢性小肠炎因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进行性消瘦,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迟缓。乳糜泻患者需终身无麸质饮食,克罗恩病需补充肠内营养粉。建议记录每日饮食与体重变化,定期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
小肠炎患者急性期应选择低渣流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渐过渡至低脂少纤维饮食。恢复期避免辛辣、生冷及高乳糖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营养状况与疾病进展,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