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和肠腺瘤的区别是什么

关键词: #肠息肉
关键词: #肠息肉
肠息肉和肠腺瘤的主要区别在于组织学性质及癌变风险,肠息肉是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肠腺瘤属于息肉中具有恶变潜能的特定类型。
肠息肉泛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非肿瘤性病变。肠腺瘤则特指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性息肉,病理学上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亚型,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紊乱。
普通肠息肉如炎性息肉基本无恶变可能。肠腺瘤属于癌前病变,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可达30-50%,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风险更高,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病理分级。
肠息肉多呈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质地柔软。肠腺瘤常表现为菜花状或绒毛状突起,表面血管纹理紊乱,部分伴有糜烂或溃疡,窄带成像内镜下可见腺管开口形态异常。
小型非肿瘤性息肉可定期观察,肠腺瘤无论大小均建议内镜下切除,对于广基腺瘤或疑似癌变者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追加外科手术。
非肿瘤性息肉每3-5年复查肠镜即可。肠腺瘤切除后需密切随访,低风险腺瘤1-3年复查,高风险腺瘤6-12个月复查,同时需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等。
建议肠息肉或腺瘤患者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每日补充适量维生素D。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及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术后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创面出血,出现便血或腹痛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