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分几种类型

儿童发烧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种类型,感染性发热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非感染性发热可能与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热等因素有关。
感染性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发热类型,主要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通常表现为高热伴随局部炎症症状。病毒感染如流感、手足口病等,可能出现中低热伴随全身症状。支原体感染多见于学龄期儿童,表现为持续性发热伴刺激性干咳。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在流行区需警惕,常有周期性高热寒战表现。
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复杂,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伴关节肿痛。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早期可能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症状。药物热通常在用药后出现,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中枢性发热见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异常,体温曲线多呈稽留热型。脱水热多见于婴幼儿,补液后体温可迅速下降。
急性发热指发热时间不超过1周,常见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发热指发热持续2周以上,需要排查结核、EB病毒感染等特殊病原体。
稽留热表现为持续高热且24小时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弛张热为体温持续高于正常但波动超过1℃,常见于化脓性感染。间歇热表现为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可见于疟疾。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规律,多见于风湿热。
暑热症多见于夏季,与环境温度过高相关。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出现。出牙热可能与牙齿萌出过程有关,多为低热。新生儿脱水热与液体摄入不足相关,及时补液可缓解。
儿童发热时家长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环境通风,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包裹。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但需严格按说明书剂量使用。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按时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