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的新旧分类方法
前列腺疾病编辑
科普小医森
前列腺疾病编辑
科普小医森
前列腺炎的新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标准分为四型,旧分类方法则包括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临床诊断和治疗需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传统分类中,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起病急骤,多由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高热、会阴部胀痛及排尿困难,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病程超过3个月,常见病原体与急性期类似,但症状较轻且反复发作,前列腺按摩液培养可检出致病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占临床病例大多数,虽有盆腔疼痛和排尿异常,但细菌培养阴性,可能与免疫异常或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有关。前列腺痛则仅有疼痛症状而无炎症证据。

现行NIH分类将前列腺炎分为I型急性细菌性、II型慢性细菌性、III型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和IV型无症状炎症性。其中III型又根据前列腺按摩液白细胞数量分为IIIA炎症性和IIIB非炎症性。IV型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前列腺活检或精液检查可发现炎症细胞,该类型多在生育检查或前列腺癌筛查时偶然发现。新分类更注重病理生理机制,对III型患者需评估心理因素和神经肌肉调节异常。

诊断时需进行四杯试验或两杯试验区分感染类型,III型患者应排除间质性膀胱炎和慢性睾丸疼痛等疾病。治疗方面,I型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II型推荐长期口服多西环素片或磷霉素氨丁三醇散。III型可尝试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盆底肌训练,顽固性疼痛可考虑低剂量阿米替林片。所有患者均应避免久坐、辛辣饮食,保持规律性生活有助于前列腺液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