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生理性贫血名词解释

食疗养生编辑 健康解读者
266次浏览

关键词: #贫血 #生理 #生理性贫血

儿科生理性贫血是指婴幼儿在特定生长阶段,由于正常生理变化导致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数量下降的状态,而非病理原因所致。这种情况多见于出生后6-12周足月儿或4-8周早产儿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关注营养和生长发育情况。

1、形成原因

儿科生理性贫血是由于婴儿出生后血液生成调节的适应性变化导致的。

出生前,胎儿的造血以肝脏为主,出生后造血功能逐渐转移至骨髓,同时胎儿血红蛋白HbF被更换为成人血红蛋白HbA,在这一过程中血红蛋白浓度会短暂性下降。

新生儿体内红细胞寿命较短,仅约60-90天,且出生后红细胞生成相对减少,这是机体避免过多红细胞破坏引起胆红素升高的适应机制。

新生儿快速长身体对血容量的需求增加,也可能令血红蛋白相对不足。

2、区分与病理性贫血

生理性贫血的特点是血红蛋白下降程度较轻,多数症状不明显,婴儿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相比之下,病理性贫血可能伴随明显的乏力、苍白和喂养困难等表现。

如果贫血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需警惕是否存在感染、缺铁、遗传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等问题,及时就医评估。

3、处理和应对措施

对于生理性贫血,一般不需要特殊干预,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婴儿健康发育:

母乳喂养或铁强化配方奶:母乳含有丰富的养分,最适合婴儿需求。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选择富含铁质的婴儿配方奶粉。

添加辅食:当婴儿满6个月时,可逐步添加富含铁质的食物,如铁强化米粉、瘦肉泥、肝泥和深绿色蔬菜。

定期体检:通过血液检测观察血红蛋白水平和体重增长情况,以确保贫血属于生理范围内。

4、何时就医

如果婴儿出现面色苍白、明显乏力、经常哭闹、食欲差或体重不增等症状,应尽快寻求儿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及进一步鉴别诊断。

儿科生理性贫血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通常无需特别担忧。家长应通过合理喂养、关注婴儿表现和定期检查来保障其健康。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可能的病理性因素。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