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产科常见疾病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

中医妇产科常见疾病多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相关,治疗需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针灸、饮食调理综合干预。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带下病、不孕症等,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择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或补肾调经等疗法。
1. 月经不调
气血不足型表现为经量少、色淡,可服用八珍汤或归脾丸;肝郁气滞型见经前乳房胀痛,适用逍遥散加减;血热型经量多色红,常用清热固经汤。配合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每周3次,每次20分钟。饮食建议食用红枣枸杞粥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2. 带下病
脾虚湿盛型白带量多质稀,完带汤为基础方;湿热下注型带下黄稠,选用止带方;肾阳虚型清稀如水,内补丸加减。外治法可用苦参、黄柏煎汤熏洗。日常避免生冷油腻,推荐山药茯苓粥、赤小豆薏仁汤。
3. 不孕症
肾虚型分阴阳,肾阳虚用右归丸,肾阴虚选左归丸;痰湿型体型肥胖,苍附导痰丸主之;血瘀型需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见效。针灸取子宫、中极等穴,隔日1次。建议排卵期前后食用黑豆糯米粥,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
4. 妊娠调理
胎动不安者寿胎丸固肾安胎;妊娠恶阻用香砂六君子汤和胃降逆;产后缺乳则通乳丹加减。艾灸至阴穴可矫正胎位异常。哺乳期多饮鲫鱼通草汤,忌食麦芽等回乳食物。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强调个体化方案,需连续调理3个月经周期以上。急性感染或器质性疾病应结合西医检查,严重贫血、宫外孕等需立即就医。日常保持情绪舒畅,经期避免寒凉刺激,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气血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