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中医怎么调理

气虚可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整、运动疗法、针灸推拿、起居调摄等方式改善。气虚多由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劳累过度、饮食失调、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等症状。
气虚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生脉饮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气虚,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四君子汤侧重补益脾气,适合气短懒言者;生脉饮针对气阴两虚伴口干舌燥者。中药需根据体质辨证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日常可适量食用山药、红枣、莲子、芡实、糯米等健脾益气的食物。山药可蒸煮食用,红枣建议每日不超过10颗,莲子宜搭配银耳炖汤。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少食白萝卜、空心菜等耗气之品。饮食需细嚼慢咽,每餐七分饱为宜。
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可增强中焦运化功能;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全身气血运行;散步建议每日6000步以内,微汗即止。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耗气,运动时间以晨间阳气初升时为佳。
针灸可取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足三里用补法可健运脾胃,气海穴艾灸能温补元气。推拿可采用捏脊疗法,沿督脉从长强穴向上提捏至大椎穴,每周3次。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孕妇及皮肤破损者禁用。
保证子时(23点-1点)前入睡,午间小憩30分钟。注意保暖避风,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久视伤血、久卧伤气,用眼1小时需休息10分钟。情志上保持平和,可通过静坐、书法等方式疏解压力。
气虚调理需坚持3-6个月方能见效,期间要规律监测症状变化。若出现明显心悸、持续腹泻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可自制黄芪枸杞茶饮用,取黄芪5克、枸杞10粒沸水冲泡,每周饮用3-4次。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人参等峻补药材,儿童及孕妇调理前须咨询中医师。保持适度运动与良好作息是巩固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