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大小便失禁 大小便失禁怎么办

神经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25次浏览

关键词: #小便

大小便失禁是控制排尿或排便能力丧失的表现,可能由神经损伤、肌肉功能障碍或疾病引起。改善方法包括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1.神经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会破坏排尿排便反射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膀胱直肠功能。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约80%出现排尿障碍。需通过MRI或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治疗。

2.盆底肌功能障碍

分娩损伤、前列腺切除术可能造成括约肌损伤,老年人肌肉萎缩导致控便能力下降。凯格尔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每天3组每组10-15次收缩,坚持6周可见效。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可视化训练提高肌肉控制力。

3.泌尿系统病变

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膀胱炎引发尿急,直肠肿瘤导致里急后重。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松可改善排尿,抗胆碱药奥昔布宁减少膀胱痉挛。严重直肠脱垂需Altemeier手术修复。

4.功能性失禁

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排泄行为紊乱,痴呆晚期失禁发生率超60%。定时如厕训练结合记忆提示,使用成人纸尿裤防止皮肤浸渍。便秘型失禁需增加膳食纤维至每日25-30克。

5.药物因素

利尿剂增加尿量,镇静剂降低感知能力,铁剂引发便秘。调整用药方案可改善症状,如将呋塞米改为晨间服用,避免夜间尿失禁。

保持适度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限制咖啡因摄入减少膀胱刺激,建立规律排便习惯。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血尿、体重下降需立即就医,可能提示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多数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获得满意控制。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