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十二指肠炎是十二指肠黏膜的炎症反应,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药物刺激等因素相关。遗传因素、长期压力、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诱发疾病。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约70%的十二指肠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破坏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胃酸侵蚀黏膜组织。确诊需通过碳13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根治需采用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
2. 胃酸分泌异常
胃酸过多会突破十二指肠的酸碱平衡机制。胃泌素瘤、长期应激状态都可能导致胃酸过量分泌。抑酸治疗常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疗程通常4-8周。
3. 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保护功能。建议必要时改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联用米索前列醇等黏膜保护剂。糖皮质激素、部分抗生素也可能引发炎症。
4. 其他诱因
遗传易感性人群的发病率更高。长期吸烟会减少黏膜血流,酒精直接损伤黏膜细胞。高盐、辛辣饮食会刺激病灶,建议选择蒸煮烹调方式,增加山药、秋葵等富含黏液蛋白的食物。
十二指肠炎需要综合防治,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关键。出现黑便、持续腹痛等症状应立即胃镜检查。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每餐七分饱有助于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