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了败血症怎么办
败血症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器官功能支持、原发感染灶处理等方式治疗。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败血症患者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细菌性败血症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真菌性败血症可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片等抗真菌药物。抗感染治疗需要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并在获得药敏结果后调整用药方案。
2、液体复苏
败血症导致的循环衰竭需要进行液体复苏,常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晶体液或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液体复苏目标是维持中心静脉压8-12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h。液体复苏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液体过量导致肺水肿。
3、血管活性药物
对于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的败血症患者,需要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多巴胺注射液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提高血压,改善组织灌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
4、器官功能支持
败血症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器官功能支持。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器官功能支持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5、原发感染灶处理
控制原发感染灶是治疗败血症的重要环节。对于腹腔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可能需要进行腹腔脓肿引流或坏死组织清创。对于肺部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可能需要支气管肺泡灌洗。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及时拔除感染导管。原发感染灶的有效控制有助于清除感染源。
败血症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恢复期可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但需避免过度劳累。患者及家属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预防败血症的关键是及时治疗局部感染,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性,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别注意防护。
相关推荐
03:09
01:34
01:53
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