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主要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瘀血经闭等症。使用禁忌包括孕妇、月经期女性、脾胃虚寒者禁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
1、泻下攻积
大黄所含蒽醌类成分能刺激肠道蠕动,缩短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对热结便秘、宿食停滞有显著效果。生大黄泻下作用较强,适用于急性便秘;酒制大黄作用缓和,适合老年体弱患者。临床常用大黄碳酸氢钠片、大黄流浸膏等制剂治疗功能性便秘,但不宜与钙剂同服以免降低药效。
2、清热泻火
大黄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对目赤肿痛、牙龈肿痛等实火证候有效。常与黄连、黄芩配伍使用,如三黄片治疗口腔溃疡。现代研究证实其有效成分大黄素能抑制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释放,但虚火上炎者慎用。
3、凉血解毒
大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外敷治疗热毒疮疡。大黄蛰虫丸用于血热妄行导致的鼻衄、咯血,其止血机制与增加血小板聚集相关。急性湿疹患者可用大黄、地榆煎汤湿敷,但破损皮肤禁用。
4、逐瘀通经
大黄酚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复方制剂如大黄䗪虫胶囊用于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动物实验显示其可降低全血黏度,但月经过多者禁用,可能加重出血风险。使用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与抗凝药物联用。
5、保肝利胆
大黄酸可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转氨酶,大黄利胆片用于湿热型黄疸。其保肝作用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但肝硬化患者慎用。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腹泻性结肠黑变病,停药后可逆。
使用大黄需辨证施治,实热证患者每日用量控制在3-12克,煎煮时后下减少蒽醌类破坏。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出现腹痛腹泻应减量。慢性病患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避免与洋地黄类药物同服防止低钾血症。贮藏需置阴凉干燥处,受潮后易霉变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