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多了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走路多了脚后跟疼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脂肪垫萎缩、跟骨骨刺、滑囊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手术松解等方式缓解。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原因,因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导致无菌性炎症。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动后减轻但久行加重。可能与长期站立、肥胖或扁平足有关。急性期建议冰敷,慢性期可用超声波治疗。药物可选择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膏等外用制剂,严重者可遵医嘱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2、跟腱炎
跟腱过度负荷引发炎症,常见于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疼痛位于跟腱止点上方2-6厘米处,伴随局部肿胀。治疗需停止跑跳运动,穿戴足跟垫减轻张力。可配合冲击波治疗,药物推荐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或酮洛芬凝胶,合并滑囊炎时可能需要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
3、脂肪垫萎缩
足跟脂肪垫随年龄增长变薄,缓冲作用减弱导致疼痛。多见于中老年或长期穿硬底鞋者,表现为深部钝痛且按压跟骨下方无明确压痛点。建议更换软底鞋并使用硅胶足跟垫,可通过离心训练增强足部肌肉代偿能力,必要时注射透明质酸钠改善局部代谢。
4、跟骨骨刺
跟骨骨质增生刺激周围软组织引发疼痛,但疼痛程度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联。X线可见骨赘形成,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急性期可用依托考昔片控制炎症,配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者,可考虑关节镜下骨赘切除手术。
5、滑囊炎
跟骨后滑囊因摩擦或压迫发生炎症,表现为跟腱止点处红肿热痛。常见于穿不合脚鞋子或运动过度者。治疗需消除机械刺激,急性期限制活动并冷敷。药物选择氟比洛芬巴布膏外贴,合并感染时需联用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滑囊切除术。
日常应控制单次行走时间不超过60分钟,选择足弓支撑良好的运动鞋,避免赤足行走。体重超标者需减轻体重以降低足部负荷,每晚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若疼痛持续2周不缓解或出现夜间静息痛,需排除应力性骨折或腰椎神经压迫等疾病,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足部MRI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