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多汗症
中医治疗多汗症主要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饮食调理及情志调节等方式综合干预。多汗症可能与气虚不固、阴虚内热、湿热蕴结、营卫不和、肝郁化火等因素有关,需辨证施治。

1、中药内服
玉屏风散适用于气虚不固型多汗,表现为动则汗出、易感冒,含黄芪、白术等补气固表成分。当归六黄汤常用于阴虚内热型,症见夜间盗汗、手足心热,含当归、黄芩等滋阴清热药材。龙胆泻肝汤针对肝郁化火型,伴随口苦胁痛,含龙胆草、栀子等疏肝泻火成分。桂枝汤调和营卫,改善怕风自汗;三仁汤则用于湿热型多汗,含杏仁、白蔻仁等化湿药物。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辨证开方。
2、针灸疗法
选取合谷、复溜等止汗要穴,气虚加灸气海、足三里,阴虚加刺太溪、三阴交。耳穴贴压取交感、内分泌等穴位调节自主神经。隔姜灸大椎穴适用于阳虚汗出,火针点刺少商可泻肺热。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1疗程。针灸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平衡,抑制汗腺过度分泌。
3、推拿调理
点按百会、风池穴改善头面部多汗,揉按内关、神门宁心安神。背部膀胱经走罐可疏通阳气,捏脊疗法增强卫外功能。足底反射区按摩重点刺激肾上腺、甲状腺区域。每日自行按压合谷、后溪穴3-5分钟。推拿通过物理刺激调整植物神经功能,需长期坚持见效。
4、饮食调节
气虚者宜食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阴虚者可服百合银耳羹。湿热体质推荐薏苡仁、赤小豆煮粥,忌食辛辣烧烤。浮小麦、糯稻根须煎水代茶饮有收敛止汗作用。乌梅五味子汤酸甘化阴,适合更年期潮热多汗。饮食需配合体质辨证,避免生冷油腻。
5、情志调摄
肝郁型多汗需疏解压力,可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调节气机。冥想呼吸训练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证充足睡眠,子时前入睡有助于敛阴止汗。音乐疗法选用宫调乐曲健脾安神。情志因素常为多汗诱因,需建立健康宣泄渠道。
中医治疗多汗症强调个体化方案,需持续调理1-3个月观察疗效。治疗期间记录汗出时间、部位及诱因,复诊时供医师参考。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冲凉,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伴随心悸、消瘦等症状需排查甲亢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练习缩唇呼吸法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相关推荐
01:58
02:49
03:07
03:18
0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