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怎么回事
产后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激素水平变化、泌尿系统感染、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疏导等方式治疗。
1、盆底肌松弛
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群因长期受压或撕裂导致松弛,无法有效控制尿道括约肌。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时漏尿,可能伴随阴道壁膨出。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严重时需使用盆底电刺激仪或生物反馈治疗。
2、分娩损伤
难产、产钳助产或巨大儿分娩可能导致盆底神经损伤,影响膀胱控制功能。常伴有会阴疼痛、排尿无力等症状。早期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低频脉冲电治疗。若出现尿道瘘需行尿道修补术。
3、激素水平变化
产后雌激素骤降会使尿道黏膜变薄,降低尿道闭合压力。多见于哺乳期女性,可能合并阴道干涩。可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或口服结合雌激素片,需在医生监测下短期应用。
4、泌尿系统感染
产后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膀胱炎,炎症刺激导致尿频尿急。可能伴有尿液浑浊、下腹坠痛。需化验尿常规确诊,可遵医嘱服用头孢克洛胶囊或磷霉素氨丁三醇散,配合三金片缓解症状。
5、心理因素
产后焦虑或抑郁可能加重尿失禁症状,形成排尿恐惧的恶性循环。表现为如厕频繁但尿量少,夜间症状减轻。建议心理科联合治疗,必要时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同时进行膀胱训练。
产后6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每日饮水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分次少量饮用。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优质蛋白,帮助组织修复。定时排尿训练可逐渐延长如厕间隔,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医生评估。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或出现血尿、发热需及时就诊。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