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吗

64918次浏览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是大家比较头疼的事情,虽然手术比较成熟,但是很容易复发,这与术后恢复情况,容易引起并发症,不能从根部上解决病因有关。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方面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复发率,而且复发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但是比传统的手术要好很多,今天就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吗这个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与术后恢复有关。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主要是清除鼻腔的病变息肉。通常鼻窦炎可能和鼻窦引流有关,因此应保证鼻窦的引流开放。此外,手术效果不仅受手术影响,还与术后坚持换药和随访有关,如果术后恢复不好,很容易导致复发。
  2、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与后期并发症有关。复发率相对来讲比原来传统手术减少不少,但是比原来根治性手术的复发率还是要稍微高点,原来根治性手术是整个鼻黏膜,不管正常不正常全部切除 ,复发率很少,但并发症更多。但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就是鼻腔粘连和出血。
  3、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因为不能从根部上解决病因。炎症较轻,术后随访较好,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若炎症范围较广,鼻息肉较多,通常需密切随访,出现相应问题及时处理。鼻腔黏膜炎症并不能通过手术完全解决,需手术通畅引流下,针对发病原因进行相应内科治疗。所以慢性鼻窦炎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同,需终身治疗,手术不能达到根治。
  以上就是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复发率高的介绍,在手术后要做好预后工作,如果炎症较轻,术后随访较好,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炎症范围较广,鼻息肉较多,通常需密切随访,出现相应问题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不手术能不能治疗鼻息肉
鼻息肉并不一定都需要手术,当然,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不是所有的鼻息肉都必须手术。鼻息肉,特别是早期的鼻息肉,比如病人有基础病,过敏性鼻炎,一到季节就过敏,过敏就会导致鼻黏膜的过敏反应,引起鼻黏膜的水肿。如果不及时的控制,反复的鼻黏膜水肿就会导致黏膜的息肉样变。早期的息肉很小,可以用鼻用的激素,用口服的抗组胺药物,甚至用口服的激素。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抑制过敏,反映了息肉是可逆的,可能自己就消失了。当然,如果是反复的过敏,不去控制或者控制的不满意,息肉下不去了。如果比较小,不影响,不一定立马就需要手术,可以观察。如果长得比较慢,通过控制过敏反应或者控制鼻窦炎,息肉不再进行性发展,也不是必须要做手术的。只有息肉进行性发展比较大,导致了鼻腔的堵塞,引起鼻腔不通气或者影响到鼻窦引流,引起鼻窦炎了,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时候,就必须选择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1:22

2021-07-09

82381次收听

儿童鼻息肉的症状及危害是什么
儿童鼻息肉的症状主要会引起鼻子堵,患儿可能鼻子喘不了气,就张口呼吸,这是她引起的一个临床症状。同时由于鼻腔、鼻窦出现炎症了,一般儿童鼻息肉,不光是鼻腔里有息肉,窦腔里也会有息肉,患者长期张口呼吸,可能就会引起下气道的问题,引起气管的问题、肺的问题,这样对孩子影响也比较大的。同时由于息肉存在,也会刺激耳朵压迫咽鼓管咽口,继发出现中耳炎。所以儿童的鼻息肉有可能继发出现患儿的听力下降,所以对鼻息肉一定要重视,进行积极的治疗。因为儿童鼻息肉一般通过药物治疗无效的话,经过手术治疗,手术在做的时候尽量要把息肉的根基部给去干净,否则息肉可能会反复,甚至要再次手术,有的患儿甚至进行了2次、3次,甚至4次手术。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儿童鼻息肉的特点,尽量防止它复发。
语音时长 01:11

2021-07-09

78540次收听

鼻息肉癌变几率大不大
鼻息肉癌变几率并不大,鼻息肉还属于鼻炎、鼻窦炎,属于慢性炎症的范畴,而鼻腔鼻窦癌属于恶性肿瘤,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鼻腔鼻窦癌有时候,尤其在早期会表现的像是鼻息肉,有可能会误诊为鼻息肉,所以这两者的鉴别也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两者的鉴别主要是从症状,一般鼻息肉会有鼻塞,会有流脓鼻涕,以及有一定程度的嗅觉下降,但一般不会有比较严重的鼻出血,不会有比较严重的头痛、眼眶痛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而鼻腔鼻窦癌在早期,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塞会越来越重,也有可能会有鼻出血,鼻出血也会越来越重,另外还可能会伴有头痛、眼眶痛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另外,可以进一步做鼻内镜检查,鼻息肉一般表现为比较光滑,表面没有明显的出血,而鼻腔鼻窦癌会表现为表面有溃疡、糜烂以及菜花状,有可能有出血。另外,做CT,鼻腔鼻窦癌一般会有骨质破坏,而鼻息肉一般不会有骨质破坏。
语音时长 01:25

2021-06-25

96889次收听

02:40
鼻息肉可以用盐水洗吗
鼻息肉可以用盐水洗鼻的,通常都是用生理盐水或者鼻腔生理性海水做鼻腔冲洗,尽量的将鼻腔鼻窦内的分泌物冲洗干净,这样有利于控制和缓解鼻腔鼻窦的阻塞因素。在鼻腔冲洗之后,可以用鼻喷激素喷鼻。另外,如果考虑有细菌感染的话,必要时可以加口服抗生素,但是如果持续这样药物包治疗效果不好的话,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通常是鼻内镜下的鼻息肉切除手术以及鼻窦开放手术。
得了鼻息肉一定要手术吗
得了鼻息肉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是否需要手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鼻息肉较小,几乎没有不适感觉,就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利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来说,用药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鼻息肉的体积或者消除鼻息肉。如果鼻息肉体积大,而且数量多,影响了正常的呼吸,就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并进行鼻息肉切除手术。而且鼻息肉切除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是起到一个改善的效果,所以仍然需要患者在术后精心的护理,要保持鼻腔的湿润,减少分泌物的产生,也要按时用药,防止出现鼻息肉复发的情况。
语音时长 01:02

2021-01-21

76124次收听

鼻息肉该怎么治
鼻息肉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的方式来治疗。鼻息肉是鼻子发炎的一种表现,一般来说,只要尺寸不大的话就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人体健康。这种尺寸较小的鼻息肉,就会通过前期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甚至消除,可以通过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控制。如果尺寸很大的话,则需要进行手术。有一些鼻息肉患者是有哮喘的症状的,所以应该先控制好哮喘之后再进行手术。在进行专业的检查之后,确定鼻息肉的位置和情况,进行局部的病理分析,最后再进行切除手术。在术后仍然需要服用一定量的抗生素,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减少复发的几率。
语音时长 01:04

2021-01-21

91608次收听

早期鼻息肉的诊断
大家都知道,有些鼻部疾病是非常令人苦恼的,甚至影响了人的呼吸和正常生活,鼻息肉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早期鼻息肉的诊断要怎么做呢,一般确诊鼻息肉疾病症状要立即进行全面诊治,息肉逐渐增大就会威胁患者正常呼吸,那么,鼻息肉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鼻息肉
什么是鼻息肉?说到鼻息肉这种疾病,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它为鼻部常见病之一,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引起的该病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我们要多加防范,下面为大家介绍什么是鼻息肉
专家解读鼻息肉危害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的身体还没有完全的发育,不仅仅抵抗能力不足患上了疾病危害性也会更大一些,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对儿童的健康教育,减少患病的几率,那么对于儿童患鼻息肉的危害性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CT能检查出鼻息肉吗
CT能检查出鼻息肉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一种有效检查鼻息肉的一种方法,但是不仅仅有这个方法,还有其他的检查鼻息肉的方法,鼻息肉疾病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是由于鼻窦炎引起的,有不同的类别,其症状方面也有所不同,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有些朋友不知道自己是否
鼻息肉会不会遗传
鼻息肉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鼻息肉,子女患上该病的几率会更高。
01:59
得了鼻息肉有哪些症状
鼻息肉双侧多发,单侧较少。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性鼻塞,随息肉体积长大而加重。同时随着时间延长,鼻息肉的外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一些病人还会伴有一定的过敏或者哮喘,要先询问病人的病史,以便进行后续的治疗。
02:26
鼻息肉可以治愈吗
鼻息肉的治疗效果良好,多数鼻息肉可以治愈。手术将息肉组织切除干净,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将鼻窦窦口足够开放,从而使鼻窦内的分泌物以及炎症状态不容易再持续以及反复。术后及时换药,以及鼻腔喷药、鼻腔冲洗,这也是鼻息肉术后的基本要求。如果全身合并其他疾病,则需要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比如有人是过敏体质,就要适当或者长期使用抗过敏药物,甚至包括口服激素控制过敏状态,从而减少息肉复发的几率。
01:58
鼻息肉的症状
鼻息肉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一般伴随鼻窦炎出现,所以有慢性鼻窦炎的长期表现,鼻息肉双侧多发,单侧较少。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性鼻塞,随息肉体积长大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时伴有喷嚏,分泌物可为浆液性、黏液性,如并发鼻窦感染,分泌物可为脓性,多有嗅觉障碍。鼻息肉需要及时到医院来进行检查诊治。随着鼻息肉增长,可能会堵塞鼻腔,导致呼吸困难,因此鼻息肉患者无论症状严重与否,建议先到医院检查确诊,继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导致息肉生长入更深的窦腔。
01:58
鼻息肉手术后如何护理
鼻息肉手术后护理主要是及时更换鼻腔填充物。鼻息肉手术是经鼻内镜微创手术。而且随着填塞材料的提高,护理的强度明显下降。术后可能因为鼻腔填塞,患者的鼻子会不通气,有渗液。不用担心,注意鼻腔鼻孔填上棉球定期更换就可以。一般第三天,鼻腔填塞材料吸除后,鼻腔通气得到一定改善,病人就可以出院。大概一个月的时候,大多数鼻腔粘膜可以得到有效恢复,鼻腔填塞物彻底清除。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鼻腔冲洗,改善鼻腔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