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

64722次浏览

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是3.9-6.1毫摩尔每升。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及评估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静脉血浆葡萄糖检测确定。

空腹血糖检测需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后进行,健康人群的空腹血糖通常维持在3.9-5.6毫摩尔每升。当空腹血糖处于5.6-6.0毫摩尔每升时,可能提示空腹血糖受损,需结合糖耐量试验进一步评估。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目标值可能根据年龄、并发症等因素调整,多数建议控制在4.4-7.0毫摩尔每升。妊娠期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诊断标准更为严格,超过5.1毫摩尔每升即需干预。血糖仪检测指尖血的结果可能略低于静脉血浆值,但差异一般不超过0.5毫摩尔每升。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配合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综合评估。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若空腹血糖持续超过7.0毫摩尔每升或低于3.9毫摩尔每升,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血糖记录本有助于医生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控糖计划。

相关推荐

糖尿病脚麻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脚麻可能由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感染、日常护理等方式治疗。
01:05
餐后2小时血糖22.2mmol/L严重吗
一般而言,餐后2小时血糖22.2mmol/L比较严重。若情况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小于7.8mmol/L,所以餐后2小时血糖22.2mmol/L一般较严重。通常餐后2小时的血糖超过11.1mmol/L就可判断患上糖尿病,若患者发生明显的多饮、体重下降等症状,此时可能是患了糖尿病,若同时还出现食欲减退、呕吐等现象,表示患者也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在医生的帮助下服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阿卡波糖胶囊等药物稳定血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冰糖、麦芽糖等糖分含量较高的食物。
测血糖前一天吃了甜食会受影响吗
对于血糖调节能力正常的人群,测血糖前一天吃了甜食一般不会影响检查结果的。但是对于糖耐量异常的人群,可能会影响检查的结果。甜食通常是指的糖类食品,如果是单糖可以直接吸收,如果是白糖,在双糖酶作用下,可以很快被分解吸收。吃一些甜食就和吃了其他食物一样,在进食以后三小时作用,胰岛素作用下,血糖会下降到空腹状态的水平。去医院进行空腹血糖检查,通常要求空腹8小时以上。如果在前一天吃甜食,只要距离抽血化验血糖超过了8小时,应该就不会影响到目前的血糖检查结果。糖耐量异常人群,各种原因造成体内胰岛素分泌释放延迟,或者胰岛素不敏感,出现了胰岛素抵抗现象,这种情况下,吃了一些甜食后,体内血糖浓度迅速升高,而胰岛素不能正常地发挥降血糖作用,可能第二天检查时,空腹血糖就会在本来异常的基础上还会明显偏高的,空腹血糖超过了7mmol/L,需要进一步进行OGTT检查,判断是否已经是糖尿病状态了。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血糖的监测,如果饮食方面不注意,监测血糖前一天吃了过多甜食,也会造成血糖波动,导致检查结果比较异常,影响医生对于目前血糖控制水平的判断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问题。所以对于血糖代谢已经有异常的人群,测血糖前一两天不能吃甜食,以免影响结果判断。
语音时长 02:24

2021-12-30

89542次收听

鼻子上长脓包一直不消是什么情况
鼻子,尤其是鼻头、鼻翼处有大量的皮脂腺、汗腺,皮脂腺堵塞以后,包括毛囊堵塞以后,分泌物积在里面会长脓包,混合引起细菌的感染,引起疖肿,长脓包。还有一些患者可能是易感染体质,如糖尿病、抵抗力下降,以及皮脂腺分泌太旺盛,容易吃一些高油脂食物,饮食睡眠不规律,老熬夜,皮脂腺分泌亢进等,所以造成脓包一直不消。首先要改变吃饭、饮食、睡眠规律,养成一个很好的健康习惯。二,可以用硫磺洗剂,使皮肤保持清洁,如果脓包一直不消退,可能还需要用抗生素。
语音时长 02:15

2021-09-29

68332次收听

03:17
血糖6.5mmol/L算不算高
血糖6.5mmol/L是空腹血糖则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是指停止饮食8到12小时后的血糖,正常范围是3.9到6.1mmol/L,诊断糖尿病大于等于7,6.1到7mmol/L为空腹高血糖。诊断为糖尿病要给与药物治疗,不是则定期复查,严格控制饮食。如果6.5mmol/L是餐后血糖则在正常。餐后是指餐后两小时,进餐第一口到整两个小时的血糖,正常值是3.9到7.8mmol/L。6.5mmol/L属于正常状态,大于等于7.8mmol/L,小于等于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
02:49
吃了饭还是感觉肚子饿是怎么回事
刚吃完饭就出现饥饿的症状,可能与以下的疾病有关。第一个是高代谢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或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个是因为,糖尿病整体的人体是处于高代谢的状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也是全身的肌肉、脂肪、糖代谢都处于高代谢的状态。第二消化系统疾病本身的情况,比如有小肠吸收的障碍,比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来的急性胃炎,然后食物进入了胃之后,没有办法被有效地吸收,这个时候肠胃有饥饿的感觉。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单纯的代谢比其它的代谢要高一点。
日常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日常预防糖尿病的方法,预防糖尿病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很多人对这种疾病不是怎么了解,在生活中没有做好这些,这样大家就不会顾虑太多,在饮食上也不会注意,最终患上了慢性病糖尿病,那么,大家如何预防糖尿病?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问题。
血糖偏高怎么治
面对血糖偏高的情况,一定要及时采取方法来进行调节,通常可以应用中医中药疗法以及推拿疗法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最关键的是要增加身体对于维生素c的摄入,但摄入量一定要精确控制。如果个人此时体内的血糖值依旧较高,则可以考虑服用西医药物。
糖尿病能吃什么水果
首先,要了解自身血糖如何。在血糖过高的情况下是不适宜进食水果的。在自身血糖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可是适当进食。但也要计算在每日热量总摄入里,不能超量。其次要了解水果糖分的含量情况,要选择低糖的水果如柚子、苹果、猕猴桃等,杜绝高糖分水果如香蕉、甘蔗、荔枝、桂圆、冬枣等。再次,选择了低糖的水果,也要适当的控制摄入量,不能过度,要在每日总热量的限制内,一般每天两次,每次小半个苹果等。进食水果的时间有讲究,要在餐前或两餐之间吃,避免餐后立刻进食水果,以免餐后血糖迅速升高。
语音时长 01:27

2020-03-16

63340次收听

2型糖尿病能治好吗
首先,需要清楚2型糖尿病也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控制。就是控制平稳血糖,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的原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胰岛素抵抗等等有关系,一般存在胰岛素应用障碍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型糖尿病,都需要药物控制,最基础的治疗就是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低热量低蛋白,低糖含量食物饮食,以免影响血糖明显升高,还有就是要有规律的进行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热量,可以平稳控制血糖。如果经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就需要药物治疗,当然分为口服药以及胰岛素,根据患者并发症情况,可以选择口服药以及胰岛素治疗,尤其是有一些明显的并发症,一般都需要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这样才能把血糖控制平稳,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所以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就是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37

2020-02-13

66162次收听

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的原因其实就是糖尿病的病因,从目前研究看,糖尿病的病因并不是十分清楚。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以及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低下或者缺乏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从遗传因素讲,直系亲属如果有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几十倍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从环境因素讲,目前的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运动减少、体重肥胖等都有关系。另外还有机体自身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各种病毒、细菌感染导致胰岛功能分泌减少。现代生活压力增大引起人们精神、神经因素变化等等,均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为机体内只有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其他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
语音时长 01:33

2019-12-31

54143次收听

02:25
治疗糖尿病最好的药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治疗都有它适合的人群。对于肥胖为主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可以选择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等药物,既能控制血糖,又对控制体重有利。对于偏瘦的患者,应当选择增加体重,又能控制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改善体重,有利于增强体质。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肝功能不全或者肾功能损伤,选择胰岛素会是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因为胰岛素对肝肾功能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又合并了心脑血管疾病,选择二甲双胍、SGLT-2,会对心脑血管有更大的获益。
怎样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无关系,因此,想要预防糖尿病,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应尽量避免,以清淡饮食为主,还要注意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并随时监测血糖,一旦出现血糖高的现象,应及时通过饮食和运动稳定血糖。
糖尿病诊断依据是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但是在当今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的局面下,大家要重视起来,有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更重要的是早预防,增强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早睡早起。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好的去生活,去工作。
02:15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查清,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发病年龄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