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2小时血糖22.2mmol/L严重吗
发布时间:2024-11-2077次播放
视频内容:
一般而言,餐后2小时血糖22.2mmol/L比较严重。若情况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小于7.8mmol/L,所以餐后2小时血糖22.2mmol/L一般较严重。通常餐后2小时的血糖超过11.1mmol/L就可判断患上糖尿病,若患者发生明显的多饮、体重下降等症状,此时可能是患了糖尿病,若同时还出现食欲减退、呕吐等现象,表示患者也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在医生的帮助下服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阿卡波糖胶囊等药物稳定血糖。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冰糖、麦芽糖等糖分含量较高的食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02:40
长期手麻是什么病的前兆
长期手麻绝非小事,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警示,常见的原因是周围神经病变,而糖尿病是导致这种情况的首要因素。除了糖尿病,颈椎病也是常见诱因,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手部麻木。此外,腕管综合征、维生素B12缺乏、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罕见的肿瘤压迫都可能表现为长期手麻。以糖尿病为例,由于体内长期高血糖环境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氧化物质会像“隐形腐蚀剂”一样持续祸害神经纤维,时间一长,神经就会出毛病,早期的信号常常就是手发麻。因此,需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使用富丁乐硫辛酸胶囊等药物。富丁乐硫辛酸胶囊的主要成分为硫辛酸,属于内源性强效抗氧化剂,能够直接从源头清除过量的自由基,修复受损的血管与神经,快速缓解手脚凉麻痛等症状。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表明,硫辛酸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用药物,肯定了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个别糖尿病患者反馈在服用硫辛酸时出现胃肠道不适,这是因为伴随疾病多、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胃肠脆弱,建议这类患者餐后服用硫辛酸,并多喝水、适当吃一些食物。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在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比如蓬莱诺康盐酸二甲双胍片、安达唐达格列净片等基础上,联用富丁乐硫辛酸胶囊,能够有效防治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期间,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手部受到压迫,避免用力捶打、刺激手部,还应定期进行血糖、眼部、足部等检查。
02:29
如何正确服用降糖药
降糖药可以稳定血糖水平,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比如津力达颗粒、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正确服用降糖药需要注意服药方式、药物搭配等,同时还需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1、注意服药方式:服用降糖药需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津力达颗粒作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中成药,服用方法相对简单,用开水冲服即可。津力达颗粒用于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口干口渴、消谷易饥、尿多、自汗盗汗、倦怠乏力、便秘等不适症状。该药因其独有的调糖机制,能调节升血糖激素与胰岛素的平衡,调节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实现改善血糖波动,促进血糖达标,达到平稳调节血糖的效果,并且不产生低血糖。盐酸二甲双胍片需在餐中服用或餐后立即服用,能够减少胃肠道不适症状;阿卡波糖片需随餐服用。2、药物搭配:降糖药的服用还需要注意药物搭配。比如,对于已经使用降糖西药的患者,可以联合使用津力达颗粒,能够增强降糖效果,还能减少低血糖、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服用降糖药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忌食甜腻、辛辣、油腻的食物,如巧克力、蛋糕、糖果、火锅、烧烤等,以免导致脂肪堆积或引起血糖波动;建议保持规律的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同时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关注血糖水平的变化。
02:34
硫辛酸胶囊备孕可以吃吗
为安全起见,建议备孕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硫辛酸胶囊,并且在用药前需评估风险。硫辛酸胶囊是一种强效内源性抗氧化剂,具有抗糖抗氧化的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如富丁乐硫辛酸胶囊。该药的主要成分为硫辛酸,是人体中存在的一种天然强效抗氧化剂,不会在体内蓄积,多余部分可自然排出,安全性较高。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体内会产生过多自由基,会干扰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逐渐损伤血管与神经,引发肢体凉麻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富丁乐硫辛酸胶囊可直接从源头清除过量的自由基,改善自由基过量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同时能够螯合金属离子以减少自由基生成,并激活其他抗氧化剂的再生,从而快速、有效缓解肢体麻木、发凉、疼痛及视物模糊等症状。此外,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医院常采用硫辛酸的针剂、胶囊剂进行治疗,其中口服剂型便捷性更好,适合患者长期用药。患者通常可在院内先接受注射治疗,出院后再采用口服剂型维持治疗效果。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蓬莱诺康盐酸二甲双胍片、安达唐达格列净片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富丁乐硫辛酸胶囊,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更好改善身体不适。需注意,如果女性明确有孕后,建议详细咨询孕检医生,遵医嘱调整药物。备孕期间的日常护理同样重要,应保持均衡饮食,选择新鲜的蔬果。同时,需定期监测血糖及并发症相关指标,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和好心情。
糖尿病人为什么每天需要补钙
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每天补钙,主要与血糖代谢异常导致钙流失增加、胰岛素缺乏影响钙吸收、糖尿病肾病引发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合成障碍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补钙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并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功能。
血糖22点多严重吗
血糖22mmol/L无论是空腹状态还是餐后状态,都属于非常严重的情况,不仅说明患者患有糖尿病,还有可能已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像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一定要及时的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康复。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通常在7.8mmol/L以下。血糖22mmol/L属于非常严重的情况,不仅提示患者有糖尿病,同时还可能已经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如果长期的血糖在22mmol/L左右,患者可能就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患者应该配合医生积极的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同时如果有并发症的情况下,积极治疗并发症。血糖22mmol/L很严重,可能会危及生命健康,一定要及时治疗。
03:03
空腹血糖5.5正常吗
空腹血糖5.5mmol/L,对于一般人群是正常的血糖。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如果空腹控制到5.5mmol/L之间,也是控制良好的状态。但是对于特殊人群,则是一个异常的血糖,比如对于孕妇来说,血糖空腹是3.9到5.1mmol/L之间。对于孕妇来说,如果发现血糖在5.5mmol/L,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空腹以及餐后一小时和两小时的血糖,来明确诊断是否为妊娠糖尿病。对于妊娠糖尿病,需要给与治疗,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如果血糖仍然不能达标,可能需要胰岛素的治疗。
糖尿病治好后会复发吗
糖尿病疾病应该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种病,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下面由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
血糖未控制好能否怀孕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控制的疾病,许多患者被糖尿病长期控制血糖的做法弄得烦恼不已。在这些人群里面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是儿童、孕妇这类患者,尤其是关乎适龄女性,糖尿病血糖还没控制好,能不能怀孕呢?
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糖尿病应该如何饮食
糖尿病患者要制订饮食方案,合理搭配能量比例,三餐分配要合理,而且饮食控盐有讲究。基本原则是,可快速提升血糖,以及糖分含量高或者淀粉、脂肪含量高的的食品是要少吃,都容易转化为葡萄糖。一、制订饮食方案。初步制订饮食方案,一个月复诊一次,再做凋整。根据就餐情况、体力活动、血糖监测情况、胃肠道功能等,及时调整膳食。二、合理搭配能量比例。合理控制总能量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主要原则。蛋白质占到每日总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每日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30%。三、三餐分配要合理。病情稳定的糖友,至少保证一日3餐,血糖波动大、易出现低血糖的糖友就需要适当分餐,每日进餐5~6次。四、饮食控盐有讲究。每日食盐在6克以下,避免吃盐过多,应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少吃看得见的盐,二是少吃隐形盐。
尿糖阳性是糖尿病吗
尿糖阳性并不一定是糖尿病,只是代表肾脏对葡萄糖调节出现了问题,说明血糖值超过肾糖阈,它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等糖尿病症状加上空腹血糖≥七点零mmol/L或OGTT2h血糖≥十一点一mmol/L。当肾脏发生病变时,肾糖阈可升高,此时即使血糖升高,尿糖也会是阴性。反之亦然,肾糖阈降低时,即使血糖正常,尿糖也可能是阳性。尿糖偶尔阳性也受饮食影响,如果一次吃的甜食或含糖量高的食物过多,也会出现尿糖阳性。总体而言,尿检发现尿糖阳性应进一步抽血化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确有无糖尿病,同时应注意有无多饮、多尿、多食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所以发现尿糖阳性不必惊慌,及时就医检查即可。
糖尿病治疗方法
糖尿病治疗有5架马车,首先就是饮食,其次就是运动,饮食和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首先我们要改变患者的一个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的控制饮食,每天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以及活动量来制定饮食计划,控制总量,进行定时,定量,因为运动餐后半小时或者一小时,进行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进行一个中等强度的运动。然后就是药物,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确定一种或是两种,三种联合治疗,单用或者联合治疗,也达到一个降血糖的目的。另外要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糖尿病的危害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达到一个积极的控制血糖,使血糖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样立于预防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展。最后就是定期监测。
为你推荐
专家视频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隐性糖尿病是糖尿病吗
- 2 槭糖尿病是糖尿病吗
- 3 是否是糖尿病严重吗
- 4 糖尿病是怎么得
- 5 引起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 6 糖尿病严重吗?
- 7 得糖尿病是怎样造成的
- 8 糖尿病是怎么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