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怎么治疗
药物性肝病可通过停药观察、保肝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治疗。药物性肝病通常由药物毒性反应、个体代谢异常、药物相互作用、长期过量用药、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停药观察
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是治疗的核心措施。轻度转氨酶升高患者停药后肝功能多可自行恢复,需监测血清ALT、AST等指标变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过量时可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2、保肝药物治疗
水飞蓟宾胶囊可稳定肝细胞膜,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具有抗炎保肝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能中和自由基。这些药物适用于血清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的患者,使用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3、人工肝支持
血浆置换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适用于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可清除血液中的胆红素、内毒素等有害物质,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
4、肝移植
暴发性肝衰竭或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考虑肝移植。手术适应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性脑病进行性加重等。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
5、对症支持治疗
腹水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肝性脑病者应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菌群。营养支持应保证每日30-35kcal/kg热量摄入,优先选择支链氨基酸配方营养剂。
药物性肝病患者应建立详细用药记录,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药物。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食物,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