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中医的眼睛保健法

发布时间:2018-04-1763342次浏览

眼睛保健四法。

(1)、目宜常运 古人称之为运睛,用双掌小鱼际分别按眉棱骨,向内外作圆圈移动各18次,接着双目轻闭,以双手拇指甲壳,轻轻在上下眼皮抚摸各36次,然后双目睁开,作顺、逆时针转动各18圈,转睛时动作宜缓慢,最后远眺片刻。具体有去内障外翳,增强视力的作用,能防治近视远视、目疾、眉棱骨痛等。

(2)、按摩熨目——以两掌相摩擦,待手掌擦热后,将手掌置于两眼之上,如此反复三次。接着以食、中、无名指轻压眼球,稍停片刻再压,反复三次。有养目明目,消除眼肌疲劳,另两眼明亮有神,视物清晰的作用。

(3)、穴位保健法:

按睛明保健——两眼闭眬。拇、食二指指端按于睛明穴上,边按边振动,用力均匀,每次5~10分钟。睛明在哪里?目内眦旁0.1寸。

切承泣保健——两手食指指尖切按承泣,用力均匀,不可切破皮肤,边切边振,每次5分钟左右。承泣在哪里?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捻瞳子髎保健——两眼闭眬。两手拇、食二指指端同时捏住瞳子髎穴,不停地捻动,用力均匀,每次5分钟左右。瞳子髎在哪里?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点按攒竹——曲肘置桌,两手平握拳,拇指伸开,以拇指端附着在眉头下缘攒竹穴。然后,两拇指逐渐用力向穴位上方顶压,采用切法、揉法,待穴位周围至眼区有酸胀感觉时,再按压1分钟后松指,如此4~6次。攒竹穴为是太阳膀胱经的穴位,点按此穴可以明目通络。攒竹在哪里?在眉头凹陷中。

(4)、运目弹睛:头部不动,眼珠向四周环绕一周正反向各3次。然后用力闭紧双眼同时呼气,待气吐尽后,迅速睁大眼睛,同时吸气,共3次。

相关推荐

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全程缺失,多发生于老年女性,称为特发性黄斑裂孔,也可以发生于外伤或手术后,以及长期的黄斑囊样水肿导致的继发性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在临床上患者可以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还有中心暗点等症状,患者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我们在检查中在间接眼底镜下可以发现黄斑裂孔约1/4~1/2个视盘直径,裂孔中央可以见到颗粒样的物质。对黄斑裂孔的治疗,目前手术治疗已经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手术治疗的成败与黄斑裂孔的范围、它的大小、基底部的范围等有关系。目前主要是采用微创的玻璃体切除术,近年采取了内界膜切除术,内界膜撕除对黄斑裂孔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音时长 01:11

2020-04-03

62673次收听

01:59
眼底动脉硬化是怎么回事
眼底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内膜的脂质斑块的堆积,在眼部主要累积视网膜中央动脉及视盘附近的动静脉主干,可以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动脉阻塞。正常视网膜小动脉没有基层,视网膜动脉硬化表现为血管变直、血管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症以及驼背症。正常的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的比例是2:3,在发生动脉硬化的时候,动静脉的比例为1:2或1:3,可以出现铜丝样动脉和银丝样动脉。视网膜动脉硬化严重的也可以发生视网膜的出血以及硬性渗出。对于视网膜动脉硬化要加强重视,要积极地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变。
02:01
眼底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
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已经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手术治疗的成败与黄斑裂孔的范围、大小、基底部的范围等有关系。目前主要采用微创的玻璃体切除术,近年采取了内界膜切除术,内界膜撕除对黄斑裂孔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斑裂孔是指黄斑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全程缺失,多发生于老年女性,也可以发生于外伤或手术后,以及长期的黄斑囊样水肿导致的继发性黄斑裂孔。黄斑裂孔可以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还有中心暗点等症状。在间接眼底镜下可以发现黄斑裂孔约1/4~1/2个视盘直径,裂孔中央可以见到颗粒样物质。
02:16
眼底黄斑是怎么回事
黄斑是位于眼底上下血管弓之间,因富含叶黄素而颜色较深,这个区域称为黄斑。黄斑是人体的正常结构,也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黄斑反映了视锥细胞的功能。我们通常所测的视力表,查的是中心视力,就是反映的黄斑的视功能。正常情况下黄斑是一个凹陷,在眼底可以看到光反射,在黄斑出现病变的情况下,黄斑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可以隆起,表现为水肿以及出血、渗出。黄斑发生病变,患者多出现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视物的变大变小。如果临床上出现了这些症状,患者要及时就诊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黄斑疾病。
03:15
眼底血管硬化是怎么回事
眼底血管硬化既有老年性的因素,也有全身的病理化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全身疾病。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可以通过肉眼或者仪器直接看到的血管,眼底血管能够真正看到血管的形态和血管的颜色。皮肤上、手上可以看到的血管,只是一种隐隐约约的血管。眼底血管又是全身血管的一部分,所以针对眼底血管的检查很重要。全身血管有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叫做血管硬化,血管硬化最直接、最有效、最好的检查措施就是看眼底,看眼底有没有动脉硬化。
眼底病的症状有哪些
眼底由玻璃体、视网膜、眼底血管、视神经、黄斑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等构成,这些部位病变都称为眼底病。眼底病是一种病种繁多、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的疾病,眼底病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对于眼底周边的部位病变,早期不被病人所发现,当病人感觉到视力下降时,病情可能已经很严重。而对于眼底中央的部位,如:黄斑区、视神经,视网膜脱离或出血累及黄斑区时,视力一开始就会出现急剧下降,还会伴有视野的局限性缺损。单纯黄斑病变时,早期可出现无痛性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病变发展,视力进一步下降,以中心视力下降明显,中央视野可出现暗点等。玻璃体疾病常见为玻璃体混浊,可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混浊,表现为飞蚊症。
语音时长 01:32

2020-02-10

57856次收听

眼底病有哪些
眼底病包括玻璃体病变、视网膜病变、视盘病变、脉络膜病变、先天性眼部疾病等。1、玻璃体病变:成人常见为玻璃体混浊,可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表现为飞蚊症;小儿多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血管炎等。3、视盘病变:视盘水肿、视神经炎、视盘血管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4、脉络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眼底由玻璃体、视网膜、眼底血管、视神经、黄斑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等构成,这些部位病变都称为眼底病。眼底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
语音时长 01:48

2020-02-10

61065次收听

眼睛散光是怎么回事
散光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与角膜的屈光力有关。散光是指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等,不能聚集于一点也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像。散光只能佩戴合适的柱镜矫正,而通过调节作用或移动目标到眼之间的距离都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散光大多数为先天性的,后天原因常见于角膜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弯曲性散光和指数性散光。弯曲性散光主要是因为角膜两个主要镜线的弯曲度不一致而造成规则散光;角膜疾病如圆锥角膜、角膜周边退行性病变或角膜炎症遗留的瘢痕则会引起不规则散光;另外眼睑压迫眼球也可产生不规则散光。指数性散光,多见于晶体各部分屈光指数不等时出现的散光。散光的典型症状为视力下降、弱视、视疲劳,眼痛流泪,头痛等。
语音时长 01:40

2020-02-10

64712次收听

眼底病能治好吗
眼底病种类很多,能否治好需要看具体的病情。如果是视网膜脱落、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眼底出血等眼底病变,根据病情轻重对应的选择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就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如是视网膜萎缩、黄斑萎缩等眼底病变,很难根治。
什么是眼底黄斑
所谓的眼底黄斑,属于一种发生在眼部的疾病,会导致出现一些诸如视力下降以及眼前黑影,又或者是视物变形等等情况,给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需要及早治疗。往往需要借助手术治疗才有效果,药物治疗难以见效。
如何预防糖尿病眼底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已成为当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盲原因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十分警惕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疾病及其他身体相关性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要及时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已判断眼底视网膜疾病分期及是否需要干预性治疗,大约每半年到一年行眼底检查,及时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将血糖空腹控制在8。0毫摩尔/升以下,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可使空腹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避免剧烈活动,避免血糖波动过大,禁忌劳累,情绪激动,合理用眼,注意眼部休息。如患者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并发症,应早期及时治疗,行激光或手术或眼部注药治疗,以免耽搁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视力,造成终身遗憾。
语音时长 01:47

2020-01-07

57206次收听

眼底检查如何操作
眼底检查相对复杂,需要通过照明和放大装置才能准确抓捕到眼底信息,通过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等放大装置检查眼底,同时需要在暗室环境下进行检查,且进行眼底检查前尽量散瞳。因为瞳孔在正常情况下大概为2-4mm,很难通过瞳孔完整检查到眼底的所有结构,通过散瞳眼药水把瞳孔散大后,才能更加详细的检查眼底。
眼底病可以治好吗
眼底病对于人们而言影响是十分大的,所以在面对眼底病的时候都会觉得十分担忧和疑惑,害怕自己不能治愈。其实眼底病是可以治疗好的。可以通过全面的治疗,控制病情,要控制血糖,定时检查,通过中医治疗,眼底激光光凝治疗,手术治疗等等的方法,要积极配合治疗。
眼底病的症状有哪些
眼底病的症状主要有: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一般是出现在老年群体当中,而且是致使老年人眼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是有糖尿病的人才会患上的一种症状。视网膜静脉阻塞,会有血液粘稠度变高,而且血管有硬化的现象。病理性近视,会有高度的近视这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