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术后要防深静脉血栓

54967次浏览

术后需要预防深静脉血栓,可通过药物预防、机械预防、早期活动、饮食调整、定期监测等方式降低风险。深静脉血栓可能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症状。

1、药物预防

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液凝固倾向。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药物预防适用于中高风险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2、机械预防

机械预防包括穿戴弹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物理方法。弹力袜通过梯度压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周期性充气加压模拟肌肉泵作用。机械预防适用于药物禁忌或低风险患者,需确保正确使用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早期活动

术后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床上活动或下床行走。踝泵运动、膝关节屈伸等被动或主动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早期活动能够减少静脉血液淤滞,降低血栓形成概率。活动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影响伤口愈合。

4、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血液浓缩。可适当食用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含天然抗凝成分的黑木耳等食物。限制高脂高盐饮食,保持排便通畅减少腹压增高。吸烟患者应戒烟,酒精摄入需严格控制。

5、定期监测

术后需密切观察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等变化。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评估静脉通畅情况。出现单侧下肢突发肿胀、疼痛需立即就医。长期卧床患者应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改变体位。

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需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基础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保持适度活动与合理饮食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术后恢复期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需特别注意下肢活动。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风险。

相关推荐

深静脉血栓好发部位及危害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是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血管疾病。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也可见于盆腔和腹腔,上肢少见。但随着锁骨下静脉穿刺和置管操作的增多,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血栓形成以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的诊断和处理,可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少数患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语音时长 01:15

2019-12-04

53367次收听

01:50
深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及危害
深静脉血栓好发于下肢,容易出现残疾、肺栓塞、猝死等后遗症。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后,轻者可能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发展为肺栓塞而猝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血栓形成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出现疼痛、水肿,大部分可扩展至整个深静脉主干,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就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后遗症,还可能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语音时长 01:11

2018-09-30

6293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语音时长 01:53

2018-09-30

59159次收听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防止因剧烈运动血栓脱落而引起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10天至2周;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适量床活动,尤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可以穿医用弹力袜。
语音时长 01:40

2018-09-30

57084次收听

01:36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病人有局部的浅静脉扩张。这种肿胀往往是可凹性的,其特点是晨轻暮重,左侧下肢发病几率比右侧高。如果堵塞双侧的下肢深静脉,或者堵塞下腔静脉,病人会表现双侧腿肿。
02:20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发展会有两种情况:第一、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长期腿肿,出现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腿皮肤粗糙、变厚,形成烂腿、内踝溃疡,长期不愈;第二、导致急性肺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02:07
深静脉血栓如何护理
为防止因剧烈运动血栓脱落而引起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10天至2周;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适量床活动,尤其注意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可以穿医用弹力袜。深静脉血栓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形成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三要素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困难的抉择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血栓形成机制,早在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曾指出:包括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这三种因素在妊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孕妇成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其风险为非孕期的5~6倍。有部分孕妇,存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表现为深静脉血栓、腹水、水钠潴留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左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在妊娠患者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发病基础,而妊娠仅仅是血栓的诱因。某些妇女有先天性或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遗传性的血栓形成倾向疾病包括Ⅴ因子莱顿(Leiden)突变、前凝血酶G20210A突变、甲基化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变异、抗凝血酶缺乏、C蛋白和S蛋白缺陷等。后天性血栓形成倾向疾病(也称获得性易栓症)主要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合并或不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