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后自然发展史
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发展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和再活动期四个阶段。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急性自限性感染、慢性携带状态或慢性活动性肝炎,少数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免疫耐受期通常发生在婴幼儿期感染,病毒复制活跃但肝脏损伤轻微,表现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及高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此阶段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无明显症状。免疫清除期表现为免疫系统开始识别并攻击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此阶段可能自发清除病毒或进展为慢性肝炎。非活动期指病毒复制被抑制,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炎症缓解,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仍阳性,此阶段患者传染性较低。再活动期指病毒再次活跃复制,可能导致肝炎复发,常见于免疫力下降时,表现为肝功能再次异常,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
约90%成年感染者可通过免疫应答清除病毒并产生保护性抗体,仅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感染慢性化概率高达90%。慢性乙肝患者中15-40%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发生率为3-6%。影响疾病进展的因素包括感染年龄、病毒载量、乙肝病毒基因型、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及宿主免疫状态等。
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甲胎蛋白及肝脏超声等检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接种甲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出现乏力加重、黄疸或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乙肝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