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远志的功效与作用

59388次浏览

远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咳嗽痰多、疮疡肿毒等症状。

1、安神益智

远志归心经和肾经,能够帮助改善因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对于心气不足导致的心悸怔忡,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远志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药物配伍使用,如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均含有远志成分。

2、祛痰开窍

远志具有祛痰作用,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嗽,尤其适用于痰湿壅盛导致的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对于痰阻心窍引起的神志不清、癫痫发狂等症状,远志能够化痰开窍,常与石菖蒲、郁金等药物配伍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中成药中含有远志。

3、消散痈肿

远志外用能够帮助消散痈肿疮毒,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可将远志研末外敷或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如如意金黄散、紫金锭等外用制剂中常配伍远志。

4、改善认知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远志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对改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有一定帮助。对于轻度认知障碍、老年健忘等症状,远志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抗氧化等机制产生积极作用。临床上常与益智仁、人参等药物配伍使用,如益智健脑口服液等中成药。

5、调节情绪

远志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能够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于因情志不畅导致的失眠、烦躁等症状,远志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产生改善作用。常与合欢皮、柴胡等药物配伍使用,如解郁安神颗粒、舒肝解郁胶囊等中成药。

使用远志时应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远志多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不建议自行大量单味服用。服用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中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保存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止霉变。

相关推荐

厚朴的作用与功效
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主要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痰饮喘咳、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病症。厚朴是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属于常见的中药材。
穿心莲片的功效与作用
穿心莲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感冒发热等热毒症状。穿心莲片的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解热镇痛、增强免疫力等。
艾灸的作用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气血瘀滞、阳气虚弱等多种情况。
01:55
身体不怕冷是好事吗
身体不怕冷,不一定是好事。有一些白血病的患者早期的表现都是不怕冷,冬天也不盖被,手心脚心发热,所以身体不怕冷,一定到医院正式就医,查一查具体的病因,不要以为身体不怕冷是身体强壮,这就大错特错,容易耽误病情。如果患者出现舌红,少苔,手心脚心热这样的症状应该及时的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许几副药就能改善这些症状,使这些症状逐步的消失。
02:09
肾阴虚有什么症状表现
肾阴虚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男子会有遗精、早泄等症状,女子兼见经少或经闭、崩漏等症状。肾阴虚中医治疗效果较好,滋补肾阴为主要治疗方法,常见的药物有人参固本口服液、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其中人参固本口服液对于肾阴虚引起的骨蒸潮热、腰酸腿软、耳鸣耳聋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另外,肾阴虚患者除了通过药物调理改善症状外,生活中也要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节制房事等。
党参可以泡茶吗
党参是否可以泡茶饮用,要根据饮用者体质而定。对于脾胃虚弱,气血双亏者,可以饮用党参茶,而对于其他体质者需要搭配其他食材一起饮用效果更佳。而党参泡水最佳搭配为党生麦芽茶、党参红枣茶,适当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痰湿体质中成药有哪些
痰湿体质的人需要选择含有补脾、补气祛风或清热、除湿、滋阴养血功效成分的中成药。第一,含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材的药物。这类药物比较简单,只有黄芪、防风和白术三种药材,也就是玉屏风散;其中黄芪是补脾、补气的代表药物,特别适合身体虚弱、容易出现盗汗症状的患者;而防风可以有效祛风,白术也能健脾益气,三者合用是治疗痰湿体质的不二之选。第二,含有龙胆草、黄芪、车前子等药材的药物。这一类药物使用因为痰湿而导致脸上泛油光,脾气急躁,喜欢长痘痘的患者。因为药材中含有龙胆草、黄芪、车前子等药材,因此能够有效的达到清热、除湿、滋阴养血的功效。如果其中再有柴胡等药材,更是能够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第三,使用平胃散可以治疗的一些病症。平胃散历史悠久,素来被用来治疗痰湿,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的良方。平胃散不仅可以治疗痰湿,更是可以治疗因其引起的腹胀、厌食等症状。
语音时长 02:04

2020-01-14

58589次收听

什么是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出现了功能表现不足又或者是功能表现过多的状况。该病症的出现往往会导致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患者的身体往往会存在着排泄异常以及发热等症状。目前中西医针对这种疾病都有着不错的治疗方法,比如中药疗法以及对症疗法等。
免疫力低可以吃什么
如果您出现了免疫力低下的这些症状,可以服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或者是食物。药物主要选择可以提高白细胞的药物。如果说明书上明确的写了可以提高白细胞,那么它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细菌、病毒、真菌等这些致病原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其次是对于气血亏虚的人群,我们可以服用一些补益气血的药物,人的气血重生了,抗病能力自然也就增强。我们中医有一句话说的是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您为什么容易得感冒,另外一个人不容易得感冒,还是由于它的正气不足,所以我们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最后还可以服用一些增强脾胃功能的药物,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您的脾胃功能都是正常的,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它的吸收消化功能就会进一步增强,反之就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功能,食物就尽量选一些有改善功能和补益脾胃或者是补益气血的食材。
语音时长 01:42

2019-11-13

64660次收听

01:43
中医把脉能看出什么病
脉诊是中医诊病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正常脉象的次数以及力度如果适中,称之为平脉,这是正常的脉象。如果出现感冒等身体局部的表证时,出现的脉相对会比较浮,称之为浮脉。如果所患的疾病是在身体内部,呈现出来的脉象就是沉脉;如果脉虚弱无力说明是气血不足的虚证。中医把脉属于四诊中的脉诊,也就是切诊。很多人认为通过单纯的把脉就能诊断出是什么疾病,其实中医把脉确实能够帮助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但并不是所有的症状和疾病都可以单纯通过把脉诊断。单纯的脉象只是疾病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
湿气重如何调理
湿气重得条例应在健脾除湿的基础上,加上行气的药物,能够把湿气排出体外。湿气重时还会出现身肢困倦无力,甚至会影响饮食,以及大便的溏滞不爽,肛门灼热。患者要在健脾除湿的基础上,加上芳香化湿的药物,即使体内的湿气去除,而外湿对脾胃的困阻也会导致内湿的泛滥。所以,在外湿和内湿同时存在时,不但要健脾除湿,还要芳香化湿。湿气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多见的外邪,湿气在中医上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生活环境中有很多潮湿,如涉水、淋雨,居住的环境比较潮湿,这时外湿就比较重,环境的干爽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湿对人体的侵袭。内湿更多见于脏腑功能减退中,尤其是脾胃,如果脾化湿的能力减退后,会导致内湿的泛滥,这时湿气会越攒越多,而内湿的加重也会导致脾胃的功能进一步受限,而出现湿气越来越重,而脾胃也越来越虚。
语音时长 01:36

2019-07-12

58231次收听

中药泡脚的配方
中药泡脚针对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方法。中药泡脚的配方下面我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第一、温肾壮阳的,用的药物有阳起石、菟丝子、小茴香、肉桂、熟地、附子、芡实等。第二,活血祛瘀的方子,比如说丹参、赤芍、泽兰、桃仁、当归、大黄、牛膝、川芎。第三,祛风除湿的药方。比如说姜黄、肉桂、牛膝、秦艽,泽兰,桑枝、独活、赤芍、徐长卿、防己等。第四,消除疲劳的配方,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川芎、陈皮、玫瑰花。第五、去脚气的配方,比如说像苦参、黄柏、大黄、蛇床子、紫草、赤芍、地肤子、蒲公英、陈皮等。第六,改善睡眠的,比如说像五味子、川芎、香附,夜交藤、郁金、百合、茯苓、柴胡等。泡脚的配方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的来选择药物治疗。
语音时长 01:09

2019-06-20

58508次收听

02:13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体质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体质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平和质主要以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特禀质以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临床中很多时候某个个体会存在各种体质相兼的情况,所以在养生保健时一定要先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分析,得出正确的体质后,再进行个体化的体质调养和养生保健。
02:42
什么是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古人称作瞑眩反应,这是中医学对人体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一种反应的认识,又称为排毒反应,是指人疾病由不好转好时的身体的反应。身体在相愈的过程是一个激发自愈力,逐渐把病邪驱逐出人体的过程,当自愈力被激发、正邪交争的过程之中,身体会有反应,这时毒气要从深层往表层排出,在这个排的过程中身体可能会有不舒服,原来深藏在里面的不舒服会表现在表面。当病邪排出体外出现与最开始来求治时候的症状并不一样,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其实这是体内的病邪在往体表排的一个表现,这个过程是一过性的,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病人的病情会有一个很好的扭转,所以这时候不要太过于担心,当排病期过去以后,患者会有很轻松的感觉。
寒性体质怎么调理
对于寒性体质人群的调理,中医原则为寒者热之。第一、冬天注重关键部位的保暖,比如腰腹部、头、脚、颈部等;第二、夏天要避免室内空调温度过低,避免对人体吹;第三、生冷食物应少吃;第四、少吃寒凉药,比如含牛黄类的药物。
语音时长 03:00

2018-04-26

54646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