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丙肝感染
预防丙肝感染主要通过避免血液接触、规范医疗操作、注意个人卫生等方式实现。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日常防护需重点关注高危行为阻断和暴露后处置。
1、避免血液接触
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纹身、穿孔等操作需选择正规机构并使用一次性器械。静脉吸毒是丙肝感染高危行为,应彻底杜绝。若发生意外针刺伤或黏膜暴露于感染者血液,需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并尽快就医评估暴露后预防。
2、规范医疗操作
医疗环境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器械消毒规范。输血或血制品前必须完成丙肝病毒筛查。血液透析患者应定期监测抗体。医护人员处理锐器时需使用防刺伤装置,发生职业暴露后需在72小时内进行丙肝病毒RNA检测和抗体追踪。
3、安全性行为
多性伴或男男性行为者应使用避孕套。虽然性传播概率较低,但合并HIV感染、肛交行为或经期性交可能增加风险。建议高危人群每6-12个月进行丙肝抗体筛查。存在黏膜破损时应避免性接触。
4、母婴阻断
丙肝阳性孕妇需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分娩时避免使用胎儿头皮电极等创伤性操作。目前不推荐剖宫产作为常规阻断手段。母乳喂养通常不受限制,但乳头皲裂出血时应暂停。新生儿需在18月龄后通过核酸检测确认是否感染。
5、高危人群筛查
1992年前接受过输血者、血液透析患者、HIV感染者应定期检测。静脉药瘾者即使仅尝试过一次也应筛查。确诊感染者需避免饮酒,所有家庭成员应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以防重叠感染。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后仍存在再感染风险,需持续防护。
日常保持皮肤黏膜完整可降低感染概率,出现不明原因乏力、食欲减退或黄疸应及时就医。目前尚无丙肝疫苗,预防核心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医务人员、急救人员等职业暴露高风险群体应建立标准防护流程,接触血液体液时佩戴手套口罩。餐饮从业人员如有手部伤口需暂停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直至愈合。
相关推荐
01:58
02:06
01:54
0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