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水是怎么回事
耳朵流水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真菌感染、湿疹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抗真菌药物、鼓膜修复手术、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方式治疗。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多因挖耳损伤或污水进入耳道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痛、黄色分泌物及听力下降。治疗需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抑制细菌,配合硼酸酒精溶液清洁耳道。避免自行掏耳,游泳时建议佩戴耳塞防止复发。
2、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常继发于感冒,病原体经咽鼓管入侵引发化脓,可见脓性分泌物伴发热。需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辅以苯酚甘油滴耳液消炎。若反复发作可能需鼓室置管术引流,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鼓膜穿孔
外伤或炎症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现清亮或血性渗液,伴随耳鸣和听力骤降。小穿孔可用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并观察自愈,大穿孔需行鼓膜成形术。恢复期禁止游泳及用力擤鼻,家长应防止儿童用手指掏挖。
4、外耳道真菌感染
潮湿环境易诱发曲霉菌感染,特征为黑色絮状分泌物与剧烈瘙痒。需用克霉唑乳膏局部涂抹,严重时口服伊曲康唑胶囊。保持耳道干燥,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破坏微环境,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该病。
5、湿疹
过敏体质者耳廓或外耳道可能出现丘疹、渗液,与接触染发剂或金属饰品有关。治疗选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日常减少抓挠,清洗时选用无皂基产品,发作期忌食海鲜等高致敏食物。
耳朵流水期间应避免耳道进水,洗澡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禁用牙签等尖锐物清理分泌物,若出现发热、眩晕或面瘫需立即就诊。建议每半年进行耳内镜检查,游泳爱好者可定期使用醋酸铝溶液预防感染。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耳部抵抗力。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中耳炎用什么药中耳炎
- 2 中耳炎用什么
- 3 中耳炎严重吗?
- 4 中耳炎怎么引起
- 5 什么是中耳炎
- 6 中耳炎严重吗
- 7 什么叫中耳炎
- 8 中耳炎散可以治中耳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