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型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环境诱因等因素有关。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免疫抑制治疗、肝移植等,需通过血清抗体检测、肝活检等确诊。
1、病因机制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与HLA-DR3、HLA-DR4等遗传基因相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反应可能触发免疫异常。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导致T细胞介导的肝细胞损伤。约半数病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炎或类风湿关节炎。
2、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进展期可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区不适。约25%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肝硬化,伴随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部分儿童患者以急性肝衰竭起病。
3、诊断标准
需满足血清转氨酶升高、IgG水平增高、自身抗体阳性等血清学指标,同时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肝活检可见界面性肝炎伴浆细胞浸润,是确诊金标准。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制定的评分系统可辅助诊断。
4、药物治疗
首选泼尼松片联合硫唑嘌呤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不佳者可换用吗替麦考酚酯胶囊。布地奈德肠溶胶囊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激素的患者。治疗需持续3年以上,80%患者可获得生化缓解,但停药复发率较高。
5、长期管理
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IgG及药物副作用,定期胃镜筛查食管静脉曲张。终末期患者需评估肝移植指征,术后仍需免疫抑制维持。建议接种甲肝、乙肝疫苗,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调整药量,避免自行停药诱发急性发作。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限制钠盐摄入控制腹水。出现呕血、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定期进行肝脏弹性检测评估纤维化程度。
相关推荐
01:03
01:51
02:48
03:14
0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