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和毛囊炎的区别
脂溢性皮炎和毛囊炎是两种不同的皮肤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和好发部位。脂溢性皮炎通常与皮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红斑、油腻性鳞屑,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或真菌感染毛囊引起,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好发于毛发密集部位如头皮、胡须区等。
1、病因差异
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过度增殖密切相关,也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毛囊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少数情况下可由真菌如糠秕孢子菌导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局部清洁不当可能诱发。
2、症状表现
脂溢性皮炎典型症状为边界不清的红斑,表面覆盖黄色油腻性鳞屑,可能伴有轻度瘙痒。毛囊炎表现为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或脓疱,顶端可有脓头,伴随明显触痛,严重时可形成疖肿。
3、好发部位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T区、耳后、胸背等皮脂腺密集区域。毛囊炎常见于头皮、胡须区、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毛发旺盛部位,也可出现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域。
4、病程特点
脂溢性皮炎往往呈慢性反复发作,冬季加重夏季减轻。毛囊炎多为急性发作,细菌性毛囊炎经适当治疗可在数日内消退,真菌性毛囊炎病程可能迁延。
5、治疗原则
脂溢性皮炎常用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等抗真菌药物,严重时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细菌性毛囊炎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真菌性毛囊炎需使用联苯苄唑乳膏,顽固病例可能需口服抗生素。
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洗护产品。脂溢性皮炎患者需限制高糖高脂饮食,毛囊炎患者应避免抓挠和挤压皮损。两种疾病均可能复发,若症状持续加重或扩散,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避免自行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