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危害是什么
乙肝的危害主要包括肝功能损害、肝硬化、肝癌等。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可能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
1、肝功能损害
乙肝病毒主要攻击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长期感染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影响肝脏的代谢、解毒和合成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肝功能损害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衰竭,危及生命。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片等抗病毒药物。
2、肝硬化
慢性乙肝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脏组织被纤维化瘢痕替代,失去正常功能。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症状。肝硬化还可能引发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治疗上需控制病毒复制,必要时进行肝移植手术。
3、肝癌
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恶性肿瘤。肝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肝区疼痛、消瘦、腹水等。肝癌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靶向药物治疗等。早期发现可通过甲胎蛋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筛查。
4、全身症状
乙肝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急性乙肝还可能引起发热、关节痛、皮疹等。慢性乙肝患者由于长期炎症反应,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日常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营养摄入。
5、传播风险
乙肝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给他人。母婴传播是婴幼儿感染的主要途径。乙肝病毒携带者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性接触时需采取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
乙肝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指标,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饮食上建议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鱼肉、鸡蛋、豆制品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相关推荐
01:53
01:49
01:42
02:30
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