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缺蛋白质
缺蛋白质可通过身体信号、饮食评估和医学检测综合判断。主要表现包括肌肉流失、水肿、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头发指甲脆弱等,长期素食者、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及老年人风险较高。
1、肌肉流失
蛋白质不足时身体会分解肌肉供能,导致肌力减弱或体重下降。非刻意减重情况下,半年内体重降低超过5%需警惕。伴随易疲劳、运动耐力降低,常见于长期节食或胃肠手术后患者。
2、凹陷性水肿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失衡,按压胫骨前皮肤出现凹陷且回弹缓慢。营养不良性水肿多从下肢开始,可能伴随腹水,需与心肾疾病鉴别。
3、反复感染
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导致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频发,普通感冒病程超过10天不愈。儿童表现为疫苗接种效果差,伤口易继发化脓性感染,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4、创面延迟
手术切口或外伤后超过2周未愈合,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胶原蛋白合成不足还会导致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迁延,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症时风险更高。
5、毛发异常
头发干枯易断、指甲出现博氏线或匙状甲,皮肤干燥脱屑。此类症状往往合并铁缺乏,素食人群可能同时出现舌炎、口角炎等B族维生素缺乏表现。
建议每日摄入1-2个鸡蛋、300毫升牛奶或50克大豆制品补充优质蛋白,合并慢性疾病者需检测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重度缺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粉剂或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避免高蛋白饮食诱发肝肾负担。定期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可动态监测肌肉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