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隙感染如何护理
椎间隙感染护理需结合抗感染治疗与生活管理,主要包括严格卧床休息、规范用药、伤口护理、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
1、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腰部扭转动作。可佩戴腰围提供外部支撑,但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防止肌肉萎缩。
2、规范用药
遵医嘱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常见选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发热时可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控制症状。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出现皮疹或腹泻需及时告知医生。
3、伤口护理
术后患者每日用碘伏消毒切口,观察有无渗液、红肿。引流管保持通畅,记录引流液性状。体温超过38.5℃或伤口出现脓性分泌物时需立即就医。保持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
4、营养支持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等,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片剂和新鲜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贫血患者可配合琥珀酸亚铁片,同时食用动物肝脏改善铁吸收。
5、康复锻炼
感染控制后逐步开展直腿抬高训练,每组10-15次。疼痛缓解后增加腰背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日3组,每组维持10秒。后期可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负重和剧烈扭转。
护理期间建议每日测量体温,记录疼痛程度变化。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康复期使用腰枕维持腰椎生理曲度,坐立时每30分钟变换体位。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隙融合前避免体力劳动。出现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