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桃子拉稀
吃桃子后拉稀可能与果糖不耐受、膳食纤维刺激、过敏反应、胃肠功能紊乱或细菌污染等因素有关。
1、果糖不耐受
桃子含较多果糖,部分人群肠道缺乏果糖转运蛋白,未吸收的果糖在结肠发酵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刺激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这类情况可尝试分次少量食用,或选择低果糖水果如香蕉。
2、膳食纤维刺激
每100克桃子含1.5克膳食纤维,过量摄入可能刺激肠黏膜加速排空。胃肠敏感者建议去皮食用,每日不超过200克,同时搭配米饭等低纤维食物缓冲。
3、过敏反应
桃毛或果肉中的Pru p 3蛋白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过敏,除腹泻外常伴口唇瘙痒、皮疹。确诊需做皮肤点刺试验,过敏者应避免接触桃及相关蔷薇科水果。
4、胃肠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食生冷桃子可能诱发肠道高敏感性,表现为腹痛后腹泻。建议选择煮熟的桃罐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
5、细菌污染
表面破损的桃子易受沙门氏菌污染,食用后6-48小时出现水样便伴发热。需及时补液,严重者需用左氧氟沙星片、诺氟沙星胶囊等抗菌治疗。
出现腹泻后应暂停食用桃子,适量补充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暂时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面条。观察2-3天无改善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时需就医排查感染性肠炎。日常储存桃子需冷藏并尽快食用,清洗时用流水搓洗表面绒毛,有破损的果实建议丢弃。胃肠功能较弱者可尝试将桃子蒸煮后食用,既能软化纤维又可灭活部分致敏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