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注意哪些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药物管理、饮食调整、活动限制和定期复查。术后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需严格遵循医嘱。
1、伤口护理
术后伤口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每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发热等感染迹象。若使用敷料,需按医生指导定期更换。避免抓挠或摩擦伤口,防止裂开或感染。洗澡时可使用防水敷料保护,但不宜长时间浸泡。
2、药物管理
术后常需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钠片、利尿药如呋塞米片或强心药如地高辛片。需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记录用药时间及身体反应,出现牙龈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及时就医。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如华法林与维生素K含量高的食物同服可能影响药效。
3、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选择高蛋白低盐食物如鱼肉、蛋类和豆制品。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克,避免腌制食品。少量多餐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暴饮暴食。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橙子等水果,预防利尿剂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4、活动限制
术后早期需卧床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或上肢过度伸展。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以不引起心悸气促为度。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心脏负荷。乘坐飞机或高原旅行前需咨询医生评估心肺功能。
5、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长期随访中需监测心功能、凝血指标和药物浓度。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或心律不齐等症状时立即就诊。儿童患者需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家长需记录身高体重变化及活动耐受性。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需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日体温、脉搏、用药及症状变化。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避免呼吸道感染。冬季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诱发心衰。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备好急救联系方式。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改善心肺功能。术后1年内避免接种活疫苗,接种前需咨询医生。




